成語《沆瀣一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沆瀣一氣:hàng xiè yī qì
詞源: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 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詞由: 唐代有個名叫崔沆的人, 在乾符二年舉行科舉考試時, 奉僖宗皇帝之命,擔任主考官。崔沆為官廉潔, 辦事嚴肅認真。他根據擇優錄取的原則, 選拔考生。發榜時, 人們發現被錄取的人中有個人名叫崔瀣, 覺得很有意思。因為主考官叫崔沆, 被錄取者叫崔瀣, 兩個人的名字合在一起就是“沆瀣”, 而“沆瀣”又正好是夜間水氣的別名。‘因而有的人就嘲笑他們是“主考官和考生, 沆瀣一氣。”事實上, 兩個人的名字連在一起, 完全是一種偶然的巧合。
詞義: 原指人們指責主考官崔沆和考生崔瀣相勾結。沆瀣: 崔沆和崔瀣名字的合稱, 又指夜間的水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在一起。大多用作貶義。
書證: 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四回:“皓東的敏銳活潑, 和勝佛的豪邁靈警, 兩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氣。”
上一篇:成語《求全責備》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河清難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