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王之渙·涼州詞[1]》原文、賞析、鑒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2]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3]
[1]《涼州詞》為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內容多寫邊塞風光和邊防將士的征戰、思鄉。王之渙這一首,用古題,也寫傳統題材,但歌詞的格調大大提高,亦題作《出塞》。當時文人多寫樂府詞,由歌坊傳唱。《集異記》載旗亭畫壁故事: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人旗亭(酒樓)賭酒,以歌妓唱何人之詩多為勝。結果,唱王昌齡詩二、高適一,最美者則唱王之渙此詞。這個故事說明此詞在當時已是廣為傳唱的名篇。
[2]“黃河”二句:黃河,一本作“黃沙”。遠上,一本作“直上”。視角由近而遠,黃河遠遠地從白云間流來,形容黃河上游地勢之高。孤城,指涼州。萬仞,形容山高;古時八尺(或七尺)為一仞。一片,猶言一角。山高萬仞,從下面望高山中的城,望不見整座城市,只能望見其中一片。
[3]“羌笛”二句:羌笛,笛子原是西北地區羌族的樂器,故稱。楊柳,北朝樂府《橫吹曲辭》有《折楊柳歌辭》或《折楊柳曲》,是一支折柳送別的歌曲,內容寫行客之愁,辭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收橫笛,愁殺行客兒。”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北,是當時西北邊境的重要關塞。“春風”一本作“春光”。二句說,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楊柳曲》來抒發哀愁,因為春風是吹不到玉門關的,哪里會有青青的楊柳呢。
首聯寫出西北邊疆雄闊蒼涼的景色,遠上白云間的黃河和萬仞高山中的孤城,寫得神思飛躍,氣象開闊,雄渾的畫面含蘊著苦寒孤涼的意象,與戍邊者的心境相統一。下聯轉寫哀愁的羌笛和春風不度的玉門關,表達長期戍邊戰士的別愁離怨。關塞當然也有春風,所以這樣寫,明·楊慎《升庵詩話》說:“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關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矣。”“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夸張,既突出邊塞的荒涼苦寒,也以“春風”暗示皇帝的恩澤,隱喻當政者對戍邊將士漠不關心。詩深沉含蓄,情調蒼涼悲壯,是典型的盛唐之音。全詩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四句句句是名句,以其深厚的意境被歷代廣泛引用。
上一篇:《徐志摩·再別康橋》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殷夫·別了,哥哥》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