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李商隱·馬嵬》原文、賞析、鑒賞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2〕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3〕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4〕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5〕
〔1〕馬嵬,即馬嵬驛,在今陜西興平,是天寶十五年馬嵬兵變、楊貴妃被縊殺之地。是年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帶著六宮由長安逃往四川,途經馬嵬坡,六軍駐馬,禁軍兵變,請誅楊氏兄妹。殺丞相楊國忠父子,諸軍仍不服,玄宗遂縊死楊貴妃。楊貴妃時年三十八歲。唐人以馬嵬兵變為題材的詩不少,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即以此為題材,李商隱卻有自己獨特的立意。原題二首,這是第二首。
〔2〕更九州:作者原注:“鄒衍云:九州之外,復有九州”。戰國學者鄒衍創“大九州”學說,認為中國九州總名赤縣神州,海外還有像赤縣神州這樣大的九個陸地,為海外九州。傳說楊貴妃死后,有蜀地方士向唐玄宗說在海外蓬萊仙山見到她。白居易的《長恨歌》曾借用這個傳說。這當然是無稽之談,李商隱用“徒聞”(徒然聽說)二字,表示這個傳說的渺茫。他生未卜此生休:白居易《長恨歌》寫唐玄宗和楊貴妃曾誓約世世為夫婦,李商隱則說,來生未可預料,今生的恩愛卻是終結了。
〔3〕“空聞”二句:虎旅,指皇帝的警衛禁軍。傳,一本作“鳴”。宵柝(tuo),夜晚巡邏的梆子聲。柝,指報更的刁斗聲。“空聞”二字寓禁軍將發生兵變,巡更并不為警衛皇帝。雞人,皇宮不養雞,專設報曉之人叫雞人。籌,更籌。古以銅壺滴漏計時,更籌是壺中的浮標。二句寫馬嵬兵變的當晚,禁軍不再警衛皇帝,也再無雞人來報曉。
〔4〕此日:指天寶十五年六月十四日馬嵬兵變那一天。六軍駐馬:全部警衛軍停止前進。當時:指天寶十年七月七日唐玄宗與楊貴妃在長生殿誓約之時。笑牽牛:唐玄宗與楊貴妃在當時譏笑牽牛郎和織女一年只能相會一夕,不如他們日日夜夜世世相守。《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5]四紀:十二年為一紀,玄宗作皇帝四十五年,將近四紀。莫愁:莫愁是東晉時洛陽民間美女,嫁為盧家婦。
李商隱的這首七律,在以馬嵬驛為題材的詩篇中別有格調,與白居易的《長恨歌》比較,立意明顯不同,全詩貫穿批判精神,立意較勝一籌。在章法上首聯先從楊貴妃死后傳聞著筆;中間兩聯回憶兵變之日和恩愛盟誓的往事;尾聯以詰問作結。聯聯用對比,句句寓諷嘲,鋪敘中有詠嘆,作結以警策語啟反思。尾聯的詰問,更冷峻而深刻,尖銳而辛辣地批判了唐玄宗的虛偽自私,以及在這場悲劇中的軟弱無能。詩的格律嚴整,對仗極為工巧,但又如信手拈來,流暢自如,無斧鑿之痕。
上一篇:《三國六朝文學·陳琳·飲馬長城窟行》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三國六朝文學·王粲·七哀詩(其一)》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