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六朝文學·王粲·七哀詩(其一)》原文、賞析、鑒賞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2〕。復棄中國去〔3〕,委身適荊蠻〔4〕。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5〕。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6〕,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7〕”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8〕,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9〕,喟然傷心肝〔10〕。
〔1〕王粲的《七哀詩》共三首,不是同時所作。這里選的是第一首。《三國志·魏志·王粲傳》:“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黃門侍郎,皆不就。乃之荊州依劉表。”初平四年,王粲十七歲,據此,知此詩當作于初平四年。吳競《樂府古題要解》說“《七哀》起于漢末”,或認為是王粲自創的新題。王粲(公元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市西南)人。“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董卓之亂后,先依劉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歸附曹操,先后曾任丞相掾、侍中等職。
〔2〕“西京”二句:寫東漢初平三年(公元192),董卓部將李傕(jue)、郭汜(si)在長安作亂,大肆屠殺,長安一片混亂。西京,長安,西漢國都。東漢建都洛陽,稱為東都。董卓之亂,漢獻帝被董卓由洛陽遷到了長安。無象,無法。豺虎,喻李傕、郭汜等軍閥。遘患,制造災難。遘,同“構”,制造。
〔3〕中國:指中原一帶。
〔4〕委身:托身。適:往。荊蠻:指荊州。古代中原人稱南方人為“蠻”,荊州在南方,故稱“荊蠻”。
〔5〕攀:指攀拉車轅,形容依依不舍。
〔6〕顧:回頭看。
〔7〕“未知”二句:是婦人的話。完,保全。
〔8〕霸陵:漢文帝陵墓所在地,在今陜西長安東。岸:高地。
〔9〕悟:領悟。《下泉》:《詩經·曹風》中的篇名,反映曹人對賢王的思念。
〔10〕喟(kui)然:嘆息的樣子。
這首詩記敘了作者在亂離中所見所聞的悲慘景象,表現了作者對軍閥混戰的痛恨和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王夫之《船山古詩評選》卷四認為此詩“落筆刻,發音促,入手緊,后來杜陵有作,全以此為禘祖”。
上一篇:《唐五代文學·李商隱·馬嵬》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袁水拍·七律》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