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重蹈覆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重蹈覆轍:chóng dǎo fù zhé
詞源:《后漢書·竇武傳》:“今不慮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
詞由:東漢桓帝時,宦官專權,他們把持朝政,橫行不法,弄得上下怨聲載道。司隸校尉李膺、太仆杜密等起來反對,猛烈抨擊宦官集團。宦官就以結黨誹謗朝廷的罪名,把李膺、杜密逮捕入獄,受株連的有好兒百人,成為我國歷史上一次有名的“黨錮之禍”。竇武對這種是非顛倒、邪正不分的現象,實在氣憤得很。于是他就給漢桓帝上了一份奏章,痛斥宦官禍國殃民,極力為李膺等人伸冤。奏章中說:如果不吸取過去宦官弄權的教訓,就會走秦二世覆滅的老路。他雖然是漢桓帝的岳父,被封為守衛京城的職務,但把官爵印綬一齊繳還,表示不與小人共事。
詞義:車子走翻過的路,必然又要翻車。重:又,再一次;蹈:踏上;覆:翻 倒;轍:車輪壓過的痕跡。比喻不吸取以前失敗的教訓,重犯過去的錯誤。
書證: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項羽在鴻門宴上不忍殺害劉邦,終至逼死烏江。大帥起義至今,殺人無數,何用在一人身上動婦人之心,重蹈項羽覆轍!”
上一篇:成語《重足而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金人之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