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李攀龍·挽王中丞》原文、賞析、鑒賞
其 一
司馬臺前列柏高〔2〕,風云猶自夾旌旄〔3〕。 屬鏤不是君王意〔4〕,莫作胥山萬里濤〔5〕。
其 二
幕府高臨碣石開,薊門丹旐重徘徊。〔6〕沙場入夜多風雨,人見親提鐵騎來。〔7〕
〔1〕這是李攀龍追悼王中丞的挽詩,同題的是一組絕句,這里選兩首。 王中丞,指王忬,他曾以右都御史、兵部侍郎銜任薊遼總督,防衛(wèi)滿洲軍隊侵擾,誤中敵聲東擊西之計,連陷遵化、遷安、薊州、玉田一帶,京師震動。 刑部議處判王忬戍邊,嚴嵩素來與王忬不和,王忬的兒子王世貞又曾開罪嚴嵩之子嚴世蕃,故嚴嵩挾私報復(fù),改判死刑。 李攀龍與王世貞同是“后七子”的領(lǐng)袖人物,二人交好,對王忬的死感到不平,所以寫了這一組挽詩。 中丞,全稱御中丞。明代設(shè)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都是中央高級官員,常掛銜出任巡撫、總督,也沿稱中丞。 李攀龍(公元1514~1570),字子麟,號滄溟,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嘉靖二十三年進士,官至河南按察使。作為“后七子”的領(lǐng)袖人物,重舉“前七子”的復(fù)古旗幟,主張古體學漢魏,近體學盛唐。他的詩務(wù)求高古,時有雕鑿痕跡,然其七言近體較有成就。 有《滄溟集》傳世。
〔2〕司馬:據(jù)《周禮》,大司馬掌管軍權(quán),后世稱兵部尚書為大司馬、兵部侍郎為少司馬,王忬有兵部侍郎銜故稱司馬。司馬臺,這里指王忬的墓地。列柏,漢代御史府多植柏樹,象征清正,稱御史府為柏臺,王忬有右都御史銜,所以這里說他的墓地植有高高的柏樹。
〔3〕旌旄:軍旗。 王忬出任指揮一方兵馬的總督,所以在他的墓地上仿佛軍旗仍在風云中飄舞。
〔4〕屬(zhu)鏤:一種劍的名稱。 據(jù)《史記·伍子胥列傳》:吳王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屬鏤劍令其自盡。
〔5〕胥山:即吳山,百姓為伍子胥立祠于此,故稱胥山。 萬里濤:傳說伍子胥死后為潮神,為泄冤屈之氣,而使大江怒潮洶涌。
〔6〕“幕府”二句:幕府,將帥府署。碣石,山名,一說在今河北昌黎縣北,一說在臨榆縣東已沉沒于海中。 王忬曾在此一地域任總督,這里用以指薊遼總督府所在。 丹旐(zhao),招魂幡。 二句意為薊遼總督所在地帥府的大門打開了,招魂幡招來的英魂又在那里徘徊。
〔7〕“沙場”二句:提,率領(lǐng)。 二句意為有人看見王忬還親自率領(lǐng)鐵甲騎兵在入夜時分馳騁于風雨交加的戰(zhàn)場。
挽詩是哀悼和紀念死者的。 這兩首絕句前一首寫對死者的同情,第一聯(lián)用詩的形式,既渲染了墓地的環(huán)境和凄涼悲壯的氣氛,又巧妙地點明了死者的官銜身分。 第二聯(lián)用歷史典故對死者之死表示不平,“屬鏤不是君王意”,自然是遭人陷害了,對冤屈而死的死者及其家屬,這是最好的安慰了。那么,罪責何在,萬里怒潮應(yīng)該何向呢? 自在不言之中。后一首著重表現(xiàn)王忬忠勇報國,想象他英魂不散,雄風猶在,層層渲染氣氛,突出死者英魂親率鐵騎在風雨中馳騁沙場的形象。 詩的構(gòu)思、意象、渲染氣氛和含蓄與藝術(shù)概括的手法都是高超的。作者過于標榜高古,好在詩中運用久已廢絕的或生僻的詞語,借用上古的修辭習慣,難免生澀或意脈不暢。這兩首絕句雖然也有這樣的痕跡,不過較他其他的詩作,還算是不太明顯的,所以仍不失為名篇。
上一篇:《元代文學·虞集·挽文山丞相》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明代文學·袁宏道·顯靈宮集諸公以城市山林為韻(之二)》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