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學(xué)·虞集·挽文山丞相》原文、賞析、鑒賞
徒把金戈挽落暉〔2〕,南冠無奈北風(fēng)吹〔3〕。 子房本為韓仇出,諸葛寧知漢祚移。〔4〕云暗鼎湖龍去遠(yuǎn)〔5〕,月明華表鶴歸遲〔6〕。 不須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淚灑時(shí)。〔7〕
〔1〕本篇選自秀野草堂本《元詩選》初集《道園學(xué)古錄》。文山丞相:南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號(hào)文山,德祐二年任右丞相。 元兵東下,他在贛州組織力量抗元,兵敗被俘,不屈,后被殺害。本詩為作者哀悼文天祥之作,歌頌了文天祥力圖恢復(fù)宋室的不屈精神,流露出對(duì)故宋的懷念。 虞集(公元1272~1348),字伯生,號(hào)道園。仁壽(今四川仁壽)人,寓居崇仁(今江西崇仁)。元成宗大德初年,曾為大都路儒學(xué)教授,累遷奎章閣侍書學(xué)士。其詩與時(shí)人楊載、范梈、揭傒斯并稱。清代姚鼐評(píng)論說:“歌行以才氣縱橫為奇。六一(歐陽修)、道園,皆短于才氣,而兩公各具風(fēng)韻,使人愛不釋手。 六一有深湛之思,道園具閑逸之致。”
〔2〕“徒把”句:《淮南子·覽冥訓(xùn)》言魯陽公與韓國交戰(zhàn),正難解難分之時(shí),天色將晚。 魯陽公舉金戈向日一揮,“日為之返三舍”。
〔3〕南冠:原指楚國鐘儀拘囚在晉國,仍戴著楚帽,彈奏楚曲,不忘故國。此以南冠借指文天祥被拘囚。北風(fēng):意為來自北方的異族入侵。且文天祥被俘后解往北方元大都(今北京)。
〔4〕“子房”二句:子房,張良,字子房。祖先是戰(zhàn)國韓國人。秦滅韓,他求得刺客,以大鐵椎擊秦始皇于博浪沙,誤中副車。后逃匿于民間,磨礪學(xué)識(shí),后輔佐劉邦滅秦興漢。諸葛,即諸葛亮,瑯琊(今山東沂南)人,曾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人稱“臥龍”。劉備三顧請(qǐng)出,他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漢祚(zuo),蜀漢的皇位。此二句用張良和諸葛亮比喻文天祥。
〔5〕“云暗”句,據(jù)《史記·封禪書》載:黃帝鑄鼎荊山下,鼎鑄成,有龍下迎,黃帝乘龍而去。后人遂稱其為鼎湖。鼎湖龍去,指皇帝死去,喻南宋的滅亡。
〔6〕“月明”句:遼東人丁令威學(xué)仙得道,化鶴歸遼,棲息在城門華表柱上,遇欲射之少年,鶴在空中盤旋而歌:“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xì)w,城郭如故人民非。”此意為文天祥就義后,魂魄不曾南歸。
〔7〕“不須”二句:據(jù)《晉書·王導(dǎo)傳》載,東晉初年,一些名士在新亭(今江蘇南京市南)游宴,每望中原之地,便有“風(fēng)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異”的哀痛,相視流淚。這兩句說:不必再登上新亭北望中原(因?yàn)樗问乙淹?,遠(yuǎn)不如前朝東晉渡江灑淚之時(shí)了。
這首詩和趙孟頫的《岳鄂王墓》一樣,都是元初士子悼挽愛國志士、寄托故國之思的佳作。全詩的重點(diǎn)是歌頌文天祥正氣凜然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力圖恢復(fù)宋室至死不渝的堅(jiān)強(qiáng)意志;也流露出作者對(duì)英雄長逝的哀痛和故國沉淪的傷感。陶宗儀評(píng)云:“讀此詩而不泣下者幾希。”(見《輟耕錄》)詩中大量用典,貼切工穩(wěn),自然而含蓄,能代表元人學(xué)杜甫、李商隱的成就。
上一篇:《三國六朝文學(xué)·鮑照·擬行路難》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明代文學(xué)·李攀龍·挽王中丞》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