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黃遵憲·哀旅順》原文、賞析、鑒賞
海水一泓煙九點〔2〕,壯哉此地實天險。 炮臺屹立如虎闞〔3〕,紅衣大將威望儼〔4〕。 下有洼地列巨艦,晴天雷轟夜電閃。〔5〕最高峰頭縱遠覽〔6〕,龍旗百丈迎風飐〔7〕。 長城萬里此為塹〔8〕,鯨鵬相摩圖一啖〔9〕。 昂頭側睨何眈眈〔10〕,伸手欲攫終不敢。 謂海可填山易撼,萬鬼聚謀無此膽。 一朝瓦解成劫灰,聞道敵軍蹈背來。〔12〕
〔1〕光緒二十年十月二十一日,日軍進犯旅順,二十五日椅子山炮臺失陷,各臺守兵相繼潰敗,旅順為日軍所占。這首詩作于旅順失陷后。旅順,又稱旅順口,在遼東半島南端,和威海衛(wèi)隔海相對,扼守著渤海海峽的通道,甲午戰(zhàn)爭時,旅順軍港是北洋艦隊的重要基地。 黃遵憲(公元1848~1905),字公度,嘉應州(今廣東梅州)人。 光緒二年順天鄉(xiāng)試舉人,歷任日本參贊、美國舊金山總領事、英國使館參贊、新加坡總領事等。回國后積極參加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政治活動,與梁啟超同辦《時務報》。 1897年任湖南按察使,為變法維新活動的重要人物之一。次年,戊戌政變失敗,被清廷放歸鄉(xiāng)里。晚年,當革命派已經登上政治舞臺后,他仍堅持改良主義立場,有濃厚的保皇黨色彩。他的詩廣泛描寫重大的歷史事件,直接為其政治主張服務,并揭露帝國主義列強的侵華罪行。散文化、篇幅長、時用方言俗語和新名詞等,是其詩歌的特點。他是當時“詩界革命”較有成就的詩人,但在詩歌形式上仍沒有完全擺脫傳統(tǒng)的束縛。 有《人境廬詩草》、《日本雜事詩》等。
〔2〕“海水”句:李賀《夢天》:“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泓,水深的樣子。一泓,一片。 九點煙,指整個中國國土(中國古時分為九州)。
〔3〕闞(han):虎怒叫的樣子。《詩經·大雅·常武》:“闞如虓虎。”
〔4〕紅衣大將:指大炮。清太宗天聰五年紅衣大炮造成,命名為“天佑助威大將”。
〔5〕“下有”二句:意思是,下面大船塢上排列著巨大的戰(zhàn)艦,艦上和炮臺上練兵發(fā)炮,晴天聲如雷鳴,黑夜光似閃電。洼地,深地,指大船塢。
〔6〕縱遠覽:放開眼向遠處瞭望。
〔7〕龍旗:指清朝國旗。飐(zhan):招展。
〔8〕塹:作防御用的壕溝。
〔9〕鯨鵬:這里指帝國主義列強。鵬,傳說中的一種大鳥。相摩:相互爭奪。啖(dan):吞吃。
〔10〕睨,斜視。
〔11〕“一朝”二句:意思是哪知敵人從背后打來,旅順要塞頓時便崩潰瓦解了。劫灰,指戰(zhàn)火后的灰燼。
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清政府違背廣大人民和愛國官兵的意愿,采取妥協(xié)政策;再加上清軍內部積弊重重,腐敗不堪,因此中日交戰(zhàn),北洋水師不堪一擊,號稱“北洋精華”的旅順軍港,輕而易舉地陷落敵手。本詩真實而形象地描寫了這一事件。詩中用絕大部分筆墨描寫旅順的地理環(huán)境和旅順水軍的實力,極力突出旅順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要、旅順形勢的險要以及外敵攻占旅順的艱難。然而當敵人“蹈背”而來時,旅順口卻“一朝瓦解成劫灰”。作者前面對旅順的渲染鋪排,正是為后來寫旅順的結局作的深厚鋪墊,欲抑先揚,使旅順的失陷更顯得可哀、可悲和可泣。詩中雖然只字未提清統(tǒng)治者的腐敗賣國,但又無時無處不含寓著對清統(tǒng)治集團喪權辱國的譴責。這首詩便在這種“引而不發(fā)”中戛然而止。全詩章法嚴謹,層次清晰。
上一篇:《三國六朝文學·陶淵明·詠荊軻》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聞一多·太陽吟》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