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文學·杜牧·阿房宮賦》原文、賞析、鑒賞
六王畢,四海一;〔2〕蜀山兀〔3〕,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4〕,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5〕二川溶溶〔6〕,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7〕,各抱地勢,鉤心斗角〔8〕。盤盤焉,囷囷焉〔9〕,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10〕。長橋臥波,未云何龍〔11〕?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12〕;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13〕,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14〕,開妝鏡也;綠云擾擾〔15〕,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16〕;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17〕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18〕,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19〕。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20〕,棄擲邐迤〔21〕。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22〕,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23〕,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24〕,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25〕;管弦嘔啞〔26〕,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27〕,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28〕,楚人一炬,可憐焦土〔29〕!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30〕,秦也,非天下也。嗟乎!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31〕,誰得而族滅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32〕,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1〕本篇選自《樊川文集》卷一。阿房宮,秦始皇所建,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五年……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無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司馬貞索隱:“此以其形名宮也,言其宮四阿旁廣也。”阿房宮建筑之崇麗,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突出的。杜牧此賦則作于唐敬宗寶歷元年。(杜牧生平,見唐詩部分)
〔2〕“六王畢”二句:謂齊、楚、燕、趙、韓、魏六國相繼滅亡,中國為秦所統一。《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二十六年秦并天下,詔曰:“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3〕蜀山兀:意謂砍盡蜀山的木材,以建造阿房宮。蜀山,泛指蜀地之山。兀,高而上平,這里形容山禿。
〔4〕三百余里:《三輔黃圖》卷一:“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余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百余里。”
〔5〕“驪山”二句:意謂北由驪山建閣道通阿房,折而西,直至咸陽。驪山,在今陜西臨潼東南。秦都咸陽故城,在今陜西咸陽市東。
〔6〕二川:指渭水和樊川。溶溶:水流動的樣子。
〔7〕“廊腰縵回”二句:形容走廊曲折,如縵帶之縈回;屋檐尖聳,如禽鳥仰首啄物一樣。走廊環繞在房屋之間,猶如人的腰部,故曰廊腰。屋檐突出在外,故曰檐牙。
〔8〕“各抱地勢”二句:意謂環繞在阿房宮周圍的樓閣,各因地勢而建,彼此環抱,和中心區域相鉤連,屋角對湊,狀如相斗。
〔9〕“盤盤”二句:盤盤,盤結的樣子。囷(qun)囷,屈曲的樣子。
〔10〕蜂房水渦:比喻樓閣像蜂房那樣緊湊,樓閣依山而建像水渦那樣盤旋。落:此以稱建筑物的單位,猶如“座”或“所”。一說,落是檐前滴水的裝置。
〔11〕“長橋”二句:阿房宮有橋,橫跨渭水。古人認為云從龍,《周易·乾》:“云從龍,風從虎。”此以龍喻橋,并把它想象成真龍,故作疑問驚嘆之語。云,原作雩,據別本改。下面“復道行空”二句之意仿此,以彩虹比喻架設于空中以連接樓閣的復道。
〔12〕“歌臺”二句:意謂樓臺上繁弦急管,一派熱鬧的氣氛,有如春光之融融。融融,和煦貌。下面“舞殿冷袖”二句構意仿此。
〔13〕妃嬪媵(ying)嬙(qiang):《左傳》哀公元年:“宿有妃嬙嬪御焉。”杜預注:“妃嬙貴者,嬪御賤者,皆內官。”媵,妾的一種。《儀禮·士昏禮》鄭玄注:“古者嫁女必侄娣從,謂之媵。”這里統指六國的宮妃。
〔14〕熒熒:光亮的樣子。
〔15〕綠云:喻宮女們的頭發。擾擾:紛亂的樣子。
〔16〕椒蘭:兩種香料。
〔17〕轆轆:指車聲。
〔18〕縵立:眾多地排列。一說,縵通“曼”,美好之意。
〔19〕三十六年:秦始皇在位的總年數為三十六年。前人曾指出:始皇立十七年始滅韓,至二十六年盡并六國,則是十六年之前未能致侯國子女也,不應云“有不見者三十六年”見趙與時《賓退錄》卷七。其實這是一種修辭手段,不必拘泥。
〔20〕“鼎鐺(cheng)”二句:意謂把寶鼎看作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把黃金看作土塊,把珍珠看作石子。鐺,鍋一類的炊具。
〔21〕邐迤(liyi):連綿貌。
〔22〕紛奢:積聚和奢侈。紛,眾多的意思。
〔23〕錙(zi)銖(zhu):古代稱量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叫銖,六銖為錙。故以錙銖代表極微小的數量。
〔24〕磷磷:本來形容水中石頭突出的樣子,這里用來形容釘頭密排的樣
子。
〔25〕九土:指九州。
〔26〕嘔啞:嘈雜的樂聲。
〔27〕獨夫:完全孤立的統治者。《尚書·泰誓下》:“獨夫受洪惟作威。”蔡沈注:“言(紂)天命已絕,人心已去,但一獨夫耳。”此指秦始皇。
〔28〕“戍卒”二句:指陳涉起義反秦,全國響應,劉邦攻破函谷關。陳涉原是征戍漁陽的戍卒,與吳廣行至大澤鄉號召起義。事見《史記·陳涉世家》。秦二世三年八月,趙高殺二世,立公子子嬰為王。十月,劉邦進兵至霸上,子嬰迎降,秦亡。見《史記·秦始皇本紀》及《高祖本紀》。
〔29〕“楚人一炬”二句:《史記 ·項羽本紀》:“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即指此事。
〔30〕族秦:滅掉秦的宗族,即亡秦。
〔31〕三世、萬世:《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并六國后,有詔廢除謚法,曰:“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秦只傳二世而亡。
〔32〕鑒:借鑒,即引以為戒。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寶歷是唐敬宗的年號,可知此賦是針對現實而作的。作者的用意在于總結歷史教訓,統治者窮奢極欲、聚斂無度,必然加重人民群眾的負擔,一旦人民群眾無法忍受下去,就會導致反抗的暴發,這個殘暴的政權也就隨之覆亡。此賦的最后一段議論就是點明題意之筆。賦作為一種文學體裁,主要的藝術表現手法就是鋪陳排比。此賦在描寫阿房宮的壯觀宏麗以及宮人之多時,就是用的這種手法。宋代闕名《瑞桂堂暇錄》曾云《阿房宮賦》篇首襲用陸《長城賦》“干城絕,長城列;秦民竭,秦君滅”的句式;賦中“明星熒熒”一段,又是祖楊敬之《華山賦》“蜂窠聯聯,起阿房矣;小星奕奕,焚咸陽矣”之句。其實此賦頗有打破賦的傳統作法之處,如最后一段的議論連韻也不用,便純是散文筆法。元祝堯《古賦辨體》卷八評論說:“《阿房宮賦》,賦也。前半篇造句猶是賦,后半篇議論俊發,醒人心目,自是一段好文字,賦之本體,恐不如此。以至宋朝諸家之賦,大抵皆用此格。”清浦銑《復小齋賦話》卷下則評曰:“牧之筆力最健,諸賦中以《阿房宮》為第一,句調皆自己出,不肯剽竊前人一字。”
上一篇:《四、小說·續齊諧記·陽羨書生》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明代文學·歸有光·項脊軒志》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