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六朝文學·庾信·哀江南賦序》原文、賞析、鑒賞
粵以戊辰之年〔2〕,建亥之月〔3〕,大盜移國〔4〕,金陵瓦解〔5〕。余乃竄身荒谷〔6〕,公私涂炭〔7〕。華陽奔命〔8〕,有去無歸〔9〕。中興道銷〔10〕,窮于甲戌〔11〕。三日哭于都亭〔12〕,三年囚于別館〔13〕,天道周星,物極不反〔14〕。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15〕;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16〕。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凱之平生,并有著書,威能自序。〔17〕潘岳之文采〔18〕,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 ,先陳世德,信年始二毛〔20〕,即逢喪亂,藐是流離,至于暮齒〔21〕。燕歌遠別〔22〕,悲不自勝;楚老相逢,泣將何及〔23〕。畏南山之雨〔24〕,忽踐秦庭〔25〕;讓東海之濱〔26〕,遂餐周粟〔27〕。下亭漂泊,高橋羈旅〔28〕。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29〕。追為此賦,聊以記言〔30〕。不無危苦之辭,唯以悲哀為主〔31〕。
日暮途遠,人間何世〔32〕。將軍一去,大樹飄零〔33〕;壯士不還,寒風蕭瑟〔34〕。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35〕;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36〕。鐘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37〕;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38〕。申包胥之頓地〔39〕,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40〕。釣臺移柳,非玉關之可望〔41〕;華亭鶴唳,豈河橋之可聞〔42〕!
孫策以天下為三分〔43〕,眾才一旅〔44〕;項籍用江東之子弟〔45〕,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46〕。豈有百萬義師〔47〕,一朝卷甲〔48〕,芟夷斬伐〔49〕,如草木焉! 江淮無涯岸之阻〔50〕,亭壁無藩籬之固〔51〕。頭會箕斂者〔52〕,合縱締交〔53〕;鋤耰棘矜者〔54〕,因利乘便〔55〕。將非江表王氣〔56〕,終于三百年乎〔57〕?是知并吞六合〔58〕,不免軹道之災〔59〕;混一車書〔60〕,無救平陽之禍〔61〕。嗚呼!山岳崩頹〔62〕,既履危亡之運〔63〕;春秋迭代〔64〕,必有去故之悲〔65〕。天意人事〔66〕,可以凄愴傷心者矣!況復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風飚道阻,蓬萊無可到之期〔67〕。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68〕。陸士衡聞而撫掌,是所甘心;張平子見而陋之,固其宜矣〔69〕!
〔1〕《哀江南賦》是庾信駢文代表作,寫于晚年。“哀江南”取自《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哀江南”句。其中透露了作者自傷身世、眷念故國的情思。這篇賦以作者的身世遭遇為線索,敘述了梁朝由盛及衰的過程。全文極盡亡國之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此序是全賦內容的概括,著重說明寫作此賦的動機。選文據《庾信集注》中州本。
〔2〕粵:同“曰”,發語辭。戊辰之年: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
〔3〕建亥之月:農歷十月。
〔4〕大盜:指侯景。移國:易國,篡國。
〔5〕金陵:指建鄴(今南京市),梁國都。瓦解:淪陷,崩潰。梁武帝太清二年八月侯景反,十月,金陵陷落。
〔6〕竄:逃匿。荒谷:古楚地名,即今江陵。
〔7〕公私:公室和百姓。涂:泥水。炭:炭火。
〔8〕華陽:江陵在華山之陽(南面),故稱。奔命:奉命奔走,指奉命出使西
魏。
〔9〕有去無歸:指庾信出使西魏,被留長安,不得南歸。
〔10〕中興:指梁元帝平侯景,即位江陵。道銷:國運消亡。
〔11〕窮:盡。甲戌:即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90)。
〔12〕都亭:都城內的亭子。據《晉書·羅憲傳》載:三國蜀將羅憲守永安城,聽說成都被魏攻破,劉禪投降,于是率領部下在都亭哭了三天。
〔13〕館:客館,使者所居。據《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載:春秋時魯國叔孫婼(chuo)出使晉國,被晉人囚禁在箕邑的客館。
〔14〕“天道”二句:按照天理,應該是周而復始的,但梁朝的氣數已窮盡,則物極不反了。天道,天理。周星,即歲星,它十二年繞天一周,所以又稱周星。
〔15〕“傅燮”二句:悲嘆自己的遭遇,意謂無處求生。典出《后漢書·傅燮傳》。傅燮,漢末出為漢陽太守。王國、韓遂等圍攻漢陽時,城中兵少糧盡,他的兒子勸他棄郡歸鄉,將來別輔明主。他慨然嘆息說:“吾行何之,必死于此。”于是率兵臨陣戰死。
〔16〕“袁安”二句:意思說自己常常為梁朝的滅亡而悲嘆。據《后漢書·袁安傳》載:東漢袁安任司徒,當時皇帝幼弱,外戚專權,袁安每朝見或與人談及國事,往往嗚咽流涕。
〔17〕桓君山:桓譚,著有《新論》二十九篇。志事:有志于事業。杜元凱:西晉杜預,著《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平生:一生。自序:自為文章。
〔18〕潘岳:西晉著名文學家。曾以其華茂辭藻作《家風詩》,述其家族的世
風。
〔19〕陸機:西晉著名文學家。曾寫《祖德賦》、《述先賦》,以歌頌其祖先的功德。
〔20〕二毛:指頭發黑白兩色相間之年。侯景作亂時,庾信三十六歲,頭上已出現白發。
〔21〕“藐是”二句:意思說中年之時即遠離故國,流亡異域,如今已成暮年之人。藐是,遠是。一作“狼狽”。暮齒,晚年。
〔22〕燕歌:指《燕歌行》,一種樂府歌辭,多寫傷別之事,詞多悲涼。
〔23〕楚老:據《漢書·龔舍傳》載:王莽篡漢,派人征召楚人龔勝,勝為光祿大夫,忠于漢室,不肯一身事二姓,絕食十余日而死。死后有老父來吊,哭得很悲傷。楚老即指來吊龔勝的老父。此兩句意思是說:不能像龔勝那樣堅持節操,將來與故國父老相遇,哭泣又有何用!
〔24〕“畏南山”句:據《列女傳》載: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而不下山覓食,為的是保護皮毛,逃避禍害。此句是說遭遇侯景之亂,遂產生避禍全身思想。
〔25〕踐:至。秦庭:指代西魏。《史記·楚世家》載:春秋時吳國攻打楚國,楚國申包胥七日七夜至于秦國求救。秦王發軍擊吳,保存了楚國。這里作者把自己比作申包胥。
〔26〕“讓東海”句: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載:齊康公十九年“田常曾孫田和始為諸侯,遷康公海濱。”這里借指宇文氏篡西魏建立北周。讓,禪讓,飾詞。
〔27〕遂餐周粟:據《史記·伯夷列傳》載:周武王平定天下后,伯夷、叔齊認為不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這里借指自己沒有像伯夷、叔齊那樣,不食周粟,而做了西魏的官。
〔28〕“下亭”二句:指自己漂泊異鄉所受的苦難。下亭,地名。漢代孔嵩去京城,路宿下亭,馬被人偷去。高橋,一作“皋橋”,在蘇州閶門內,漢代皋伯通所居之處。梁鴻至吳,曾在他家做傭工。
〔29〕“楚歌”二句:意思說國家亡敗,自己困頓流落他鄉,楚歌魯酒更使人憂傷。楚歌,楚人之歌,音調凄愴。魯酒,魯地之酒。《莊子·胠篋》:“魯酒薄而邯鄲圍。”這里取其酒薄與“邯鄲圍”的意思,是說魯國薄酒怎能解我國亡身困之憂!
〔30〕記言:古代史官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此賦記梁朝的興亡和自己的顛沛流離,近于歷史敘述,所以說是記言。
〔31〕“不無”二句:意思說雖然也抒寫了個人的危苦,但仍以悲傷國事為主要內容。
〔32〕“日暮”二句:是說自己已年老力衰,前途渺茫,而當今的世界又不知成何樣子。
〔33〕“將軍”二句:指侯景占領梁都,軍隊崩潰,故人飄零。將軍,指東漢馮異。《后漢書·馮異傳》:“每所止舍,諸將并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為‘大樹將軍’。”
〔34〕“壯士”二句:意思說自己出使西魏如荊軻一樣,一去不得復返。壯士,指行刺秦王的荊軻。據《史記·刺客列傳》:荊軻為燕太子丹復秦仇,太子丹送至易水之上,荊軻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35〕“荊璧”二句:意思說自己出使西魏被欺,不能像藺相如那樣完璧歸趙。荊璧,和氏璧。睨柱,斜視著柱子。連城,相連之多城。典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6〕“載書”二句:意思說自己不能像毛遂那樣定盟而還,出使西魏終未能定盟而存梁。載書,盟書。珠盤,諸侯盟誓所用的器具。毛遂隨平原君出使楚國,陳說合縱的利害,楚王不決。毛遂按劍歷階而上,終于說服楚王,捧銅盤與之歃血而定。典出《史記·平原君列傳》。
〔37〕“鐘儀”二句:鐘儀是春秋時楚人,雖被囚于晉,但仍戴著楚冠,操南音。典出《左傳·成公七年》。這里比喻自己被囚在西魏,仍始終眷念祖國。
〔38〕“季孫”二句:以季孫自比,意指自己出使西魏被強留長安。季孫,季孫意如,春秋時魯國人,曾隨魯昭公至平丘參加諸侯盟會。晉侯不準魯國與盟,并拘留季孫。后在晉國放他歸魯之前,派人威嚇說,要把他拘留在西河之館。事見《左傳·昭公十三年》。行人:使者。
〔39〕申包胥:春秋時,吳伐楚,攻入楚都郢。楚大夫申包胥至秦請救兵,秦哀公先不肯出兵。申包胥痛哭七日七夜,九頓首而坐,秦方才答應出兵。事見《左傳·定公四年》。頓地:叩頭至地。
〔40〕“蔡威公”二句:意思說自己對梁朝滅亡悲痛至極,而又無可奈何。威公淚盡,劉向《說苑·權謀》:“蔡威公閉門而泣,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曰: ‘吾國且亡’。”
〔41〕“釣臺”二句:意指自己身在北朝,江南故國的風物已看不見。釣臺移柳,喻故國風物。釣臺,在武昌。移柳,東晉陶侃為武昌太守時,曾種過許多柳樹。移,一作“栘”。玉關: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北。這里指北方。
〔42〕“華亭”二句:以敗于河橋的陸機不聞華亭鶴唳比喻自己懷念故國而不可見。華亭鶴唳,西晉陸機兵敗于河橋,被司馬穎所殺,臨刑嘆息說:“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華亭,今上海松江縣,陸機的故鄉。
〔43〕孫策:字伯符,他平定江東,為后來魏、蜀、吳三國鼎立打下了基礎。
〔44〕一旅:五百人。
〔45〕項籍:即項羽,他起兵反秦時,收吳郡各縣,得精兵八千人。江東:長江下游南岸的地方。
〔46〕“遂乃分裂”二句:意指孫策、項羽用很少的兵力就能割據一方。宰割,猶“分裂”。
〔47〕百萬義師:指梁朝軍隊,當時號稱百萬。
〔48〕卷甲:藏甲,形容軍隊潰敗。
〔49〕芟(shan)夷斬伐:指侯景殺人如麻。芟夷:除草。
〔50〕“江淮”句:江淮兩水起不到阻擋敵軍的作用。江淮,指長江和秦淮河。涯(ya)岸,河岸。
〔51〕“亭壁”句:防御敵人的亭障壁壘還不如籬笆堅固。亭壁,指防御敵人用的亭障、壁壘。藩籬,用竹木編成的籬笆。
〔52〕頭會箕斂:古時征收軍費,“以人頭數出谷,以箕斂之”。頭會箕斂者指下層主管征收賦稅的官吏。
〔53〕合縱締交:結約聯盟。
〔54〕鋤耰(you)棘矜者:指出身底層的人。棘:戟。矜:戟柄。
〔55〕因利乘便:乘著便利的時機。
〔56〕江表:指長江以南建康一帶。王氣:天子之氣。
〔57〕三百年:東吳、東晉、宋、齊、梁五朝皆建都建康,前后將近三百年。
〔58〕并吞六合:統一天下,指秦王朝。六合,天地四方。
〔59〕軹(zhi)道之災:劉邦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奉皇帝玉璽符節,在軹道旁投降。軹道,古亭名,在今陜西西安市東北。
〔60〕混一車書:指西晉統一中國。混一:統一。
〔61〕平陽之禍:西晉懷、愍兩帝先后在平陽遇害,故云。
〔62〕崩頹(tui):倒塌。
〔63〕“既履”句:意指梁朝經遇了危亡的命運。履,經遇。
〔64〕春秋迭代:年月的更替,這里指朝代的更改。
〔65〕去:離別。故:舊時。這里指故國。
〔66〕天意:指梁朝的滅亡出于天意。人事:泛朝梁朝的變故及陳之篡梁。
〔67〕“況復”四句:意思說自己日暮途窮,無路可走。楫(ji),劃船的槳。星漢,天河。槎(cha),木筏。古代傳說天河與海相通,可以乘浮槎來去。飚(biao),大風。蓬萊,傳說中的海上仙山。
〔68〕“窮者”二句:化用何休《公羊解詁》“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句,意思說自己命運多舛,但要寫作賦表達心中要說的話。窮者,處境困厄的人。
〔69〕“陸士衡”四句:意思說自己寫作此賦,即使被人嘲笑,也心甘情愿。這是作者的謙詞。陸士衡,即陸機。他聽說左思作《三都賦》,曾撫掌嘲笑。張平子,即東漢張衡。他輕視班固的《兩都賦》因而另作《兩京賦》。
本文是一篇著名的駢體文。它講究對偶排比,用詞絢麗,節奏抑揚,聲律和諧。此外,由于作者始終把“懷念故國”之情作為貫穿首尾的一條主線,這又使本文保證了雖浮艷而不失深沉、既清新而又老成的特色。
用典是駢文的一大要素,本篇中就使用了大量典故。本文用典基于真情,抒發實感,這就保證了本文雖用典而未失之于澀拙。而且,本文用典富于變化,其中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這對表達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也很有幫助。但是,用典過多也不免或多或少地妨礙了文氣的暢達和情感的表達,即使庾信這樣的文章圣手也難完全避免。
上一篇:《辭賦·庾信賦·哀江南賦并序》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沙汀·在其香居茶館里》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