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陳述的
1、無以(亡以)
“無以”是“無所以”的省略,用于動詞前作狀語,可理解為“沒有什么可用來……”,譯作“不能”、“無法”、“沒什么”、“沒必要”等,如:
吾意其亦于竹之在江以南。《竹溪記》“無以甚異”即“沒什么大不同”。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亡以應”即“沒什么可以用來回答的話”。
軍中無以為樂。《鴻門宴》 “無以為樂”即“沒有可以用來作樂的”。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勸學》
“無以至千里”即“無法達到千里遠的地方”。“無以成江海”即“無法形成江河湖海”。
2.有以
“有以”是“有所以”的省略,用于動詞前,表示“有可以用來……的”。
項王未有以應。《鴻門宴》 “未有以應”即“沒有可以用來回答的話”
3、無所
“無所”就是“沒有什么……的”。如:
凡所應有,無所不有。《口技》 “無所不有”即“沒有什么缺少的”。
皆若空游無所依。《小石潭記》 “無所依”即“沒有什么依憑的”。
奇花異石無所不致。《竹溪記》 “無所不致” 即“沒有什么不弄來的”。
4、有所
“有所”與“無所”相對。在這個格式中“所”字可指代行為的對象,也可指代與行為有關的處所、原因、條件、方法等。可譯為“有……的”、“有什么……的”。如:
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核舟記》 “有所語”即“有什么說的”。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出師表》 “有所廣益 ”即“有很大益處的”。
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 “有所近”即“有沾邊的”。
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鴻門宴》
“無所取”即“沒有拿取的”。“無所幸”即“沒有寵幸的”。
5.所以(之所以)
在現代漢語中,“所以”是因果復句中常用的連詞,相當于“因此”。而在古代漢語中“所以”是兩個詞,“所”是介詞“以”的前置賓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產生的原因。
①當“以”做“因為”解時,“所”指代情況產生的原因,相當于“……的原因(緣故)”。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慮,死于安樂》
“所以動心忍性”即“動心忍性的原因”。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 “所以興隆”即“興隆的原因”。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所以為此者”即“我這樣做的原因”。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所以去親戚”即“離開父母的原因”。
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所以不敢加兵于趙”即“不敢侵犯趙國的原因”。
此所以學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禪山記》
即“這就是治學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而謹慎采用這些材料的緣故”。
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
即“這(就是石鐘山得名的由來)在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的緣故。”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所以為圣”即“成為圣人的原因”。“所以為愚”即“成為愚人的原因”。
②當“以”做“用”、“依靠”、“憑借”解時,“所”指代動作行為所憑借的事物(人)、手段、方式等,相當于“……的工具(方法)”等。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即“靠他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所以報先帝”即“用來報答先帝的至誠應該做的”。
6.以為(……以為……、以……為……)
古代漢語中的“以為”,可以作為一個雙音詞使用,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以為”、“認為”。如:“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中的“以為”就屬于這種用法。但古代漢語中更多的“以為”不是雙音詞,而是“以……為……”的緊縮。
①由“以”組成介詞結構,充當“為”的狀語。可譯為“用……做……”或“把……當作……”。如: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傷仲永》 “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即“以供養父母、團結本家族為內容”。
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塹。《童趣》 即“把草叢當樹林,把螞蟻等昆蟲看作野獸,把凸出來的土塊和碎石當山丘,把凹進去的當山谷”。
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 “以牒為械”即“用木片做攻城的器械”。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即“醫生總好給沒病的人治病,把這作為功勞”。
然得而臘之以為餌。《捕蛇者說》 “以為餌”即“用來做藥”。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以荊卿為計”即“用派荊軻行刺作為對策”。
②“以”是動詞時,“以為”即“以(之)為”,相當于“認為……是……”。
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以君為長者” 即“認為您是個忠厚的人”。
趙王以為賢大夫。《廉頗藺相如列傳》
“以為賢大夫”即“認為(藺相如)是德才兼備的大夫。”
7.以至
連詞性結構,表示所延伸到的時間和范圍,可譯作“一直到”。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觀潮》
8.或……或……
表示并列,可譯為“有的……有的……”。如: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記》
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9.若……然
表示比喻或描繪,可譯為“像……似的”、“像……的樣子”。如:
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登泰山記》 “若帶然”即“像飄帶一般”。
10.有……者
表示存在或介紹陳述對象,可譯為“有一個……的”。如: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有蔣氏者”即“有個姓蔣的”。
(二)表委婉、測度的
1.無乃(毋乃)……乎
無乃,原意為“不是”,與句末的疑問語氣助詞“乎”相呼應,表示揣測或商榷的委婉語氣,可譯為“恐怕……吧”、“只怕……吧”。如: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 “無乃不要可乎”即“恐怕不行吧”。
2.得無……乎(邪、耶)
表測度兼詰問的語氣,可譯為“莫非……吧”、“該不會……吧”、“大概是……吧”。如: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得無異乎”即“該不會有所不同吧”。
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晏子使楚》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即“大概是楚國的水土使人善盜吧”。
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得無教我獵蟲耶”即“莫非是指點我捉蟋蟀的地方吧”。
3.其……乎
表測度。可譯為“大概……吧”、“或許(恐怕)……吧”。如:
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其皆出于此乎”即“大概都出于這個原因吧”。
(三)表反問的
1、安能(焉能、何能、豈能)
可譯為“怎能”。如: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
2.何……為
“何”是疑問代詞,作狀語;“為”是語氣詞。可譯為“為什么……呢”、怎么……呢”。如:
何辭為?《鴻門宴》 即“告什么辭呢”
3.豈……乎(哉、邪、耶、歟)
可譯為“難道……嗎”、“怎么……呢”、“哪能……呢”等。如:
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說》
豈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4.其……歟(乎、邪)
可譯為“難道(不)……嗎”,“怎么(不)……呢?。如: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
5.獨……哉(乎、邪、歟)
相當于“難道……嗎”、“怎么……呢”。如:
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廉頗藺相如列傳》
6.何……之有
相當于“有什么……呢”。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何后之有?《勾踐滅吳》即“有何后”。
何陋之有?《陋室銘》 即“有何陋”。
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即“有何厭”。
7.不亦……乎
可譯為“豈不……嗎”、“難道不……嗎”。如: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8、豈……哉。相當于“哪里”。如:
豈他人之過哉? 《送東陽馬生序》
9、何異于
可譯為“與……有什么差異”、“跟……有什么不同”。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國也》
(四)表疑問的
1.奈何、如何(何如)、若何(何若)、如……何、奈……何、若……何
“奈”、“如”、“若”是意義相同的動詞,意為“處置”、“對付”,同疑問代詞“何”結合后充當句子成分。做謂語時,用于詢問辦法,可譯為“怎么辦”、“怎么對付”;做狀語時詢問原因可譯為“怎么”、“為什么”;做定語時詢問情況,可譯為“怎么樣”、“什么樣的”。如: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捕蛇者說》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之奈何?《鴻門宴》
今日之事何如? 《鴻門宴》
2.何以
一般用來詢問行為的依據或方式,可譯為“用什么”、“憑什么”、“怎么”。如: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 “何以”即“根據什么”。
何以戰?《曹劌論戰》 何以:憑什么。
(晏嬰)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何以”即“用什么辦法”。
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何以”即“怎么”。
3.何所(安所)
這種固定結構實際上是疑問代詞“何”與“所”字結構的結合:何+(所+動)。意思是
“什么是所……的”,或“所……的是什么”,可根據現代漢語的習慣靈活翻譯。如
白雪紛紛何所似? 《詠雪》 “何所似”即“像什么”。
4.何者(何則、何也、何哉)
一般用以提出設問,可譯為“為什么呢”、“什么緣故呢”。如: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5.孰與( “……與……孰……)
“孰”,疑問代詞,誰;“與”介詞。“孰與”相當于“與……比,哪一個……”,用在進行比較的選擇問句中,表示兩種人或事物間的比較,多肯定用在“孰與”后的人或事物。如:
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問之曰:“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玉納諫》
(項伯)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即:“項伯同您比,誰的年齡大”。
有時“孰與”只連接兩個比較的對象,不出現作比較的內容,就需要聯系語言環境來理解。如: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即:“您看廉將軍同秦王相比,誰厲害呢”?
6.幾何
詢問“多少”、“多久”。如: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狼》
7、何為、胡為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8、焉為
“焉”和“為”合用,表示疑問的語氣。如:
夫子何命焉為?《公輸》 “何命焉為”即“有什么見教嗎”。
上一篇:《復句》古漢語基礎
下一篇:《主語謂語之間加“之”字取消句子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