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的復句同現代漢語基本相同,值得注意的差別有二:一是古漢語所使用的關聯詞語同現代漢語不同;二是緊縮復句在古代漢語中是一種常見句式,內部關系多種多樣,值得注意。
一、復句常用關聯詞語。
1、并列關系。常用“并”、“又”、“而”、“亦”、“非”,“亦……亦……”、“或……,或……”等。如:
而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石鐘山記》
亦 項莊拔劍舞,項伯亦拔劍舞。《鴻門宴》
亦……亦……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或……,或……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記》
2、承接(又稱連貫)關系。常用“乃”、“因”、“遂”、“則”等。如:
乃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使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廉頗藺相如列傳》
因 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鴻門宴》
遂 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促織》
然則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六國論》
3、遞進關系。常用“而”、“且”、“況”、“而況”、“尚……,況……”、“且……,況……” 不只是……而且也是……”等。如:
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況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廉頗藺相如列傳》
且……,況…… 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非惟……抑亦…… 非惟天時,抑亦人謀。《隆中對》
4、選擇關系。常用“抑”、“其……,其……”、“其……,抑……”“非……,則……”、“不……,則……”等。如:
其……,其……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所至極邪?《逍遙游》
其……,抑…… 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抑別有疾而至斯乎? 《祭十二郎文》
非……,則…… 非天質之卑,則不若余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
以上四種關系屬聯合復句。
5、轉折關系。常用“而”、“然”、“雖”、“徒”、“然而”、“雖……,則……”、“雖……,其實……”等。如:
而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唯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陋室銘》 唯:然而。
然而 夫環而攻之……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雖然 雖然(雖然如此),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雖……,亦…… 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祭十二郎文》
6、因果關系。常用“以(因)”、“故”、“因”、“緣”、“是以(以是)”、“是故”、“既……,則……”等。如:
蓋 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出師表》
以 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
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勸學》
是以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
由是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由是感激。《出師表》
所以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
以……故…… 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7、假設關系。常用“茍”、“如”、“若”、“若……,則……”、“……,便……”、“而”、“今(如)”、“微(如無)”、“今若”、“使”、“如使”、“向使”、“竟使”、“倘(使)……,則……”、“雖(即使)”“雖(即使),亦……”、“縱”、“不者”等。如:
自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三峽》 自:如果。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赤壁賦》
雖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雖:即使。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然 其為園亦必購求海外奇花石……然有竹據其間,或芟而去焉。《竹溪記》
則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而 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捕蛇者說》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其 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祭十二郎文》
其若是,孰能御之?《齊桓晉文之事》
今 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今王與民同樂,則王矣。《莊暴見孟子》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公輸》
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乎?《晏子使楚》
以 以嚙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誠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陳涉世家》 誠:果真.表假設
茍 而京師人茍可致一竹,輒不惜數千錢。《竹溪記》
茍富貴,莫相忘。《陳涉世家》
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踐滅吳》
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六國論》
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赤壁賦》
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齊桓晉文之事》
令 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五人墓碑記》
使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六國論》
當 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蓋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賦》 蓋:如果
如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魚我所欲也》
向使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假令 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報任安書》
微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燭之武退秦師》
不者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8、目的關系。(偏句說明行動,正句說明行動的目的)常用“以”。如:
以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廉頗藺相如列傳》
9、條件關系。常用“乃”、“輒”、“則”、“無……,無……”等。如:
乃 今大王亦齋戒五日……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輒 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促織》
則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師說》
無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無:無論) 《師說》
10、取舍關系。常用“與其”、“寧”、“不如”等。如;
寧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未若 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說》
以上六種關系屬偏正復句。
二、緊縮復句
緊縮復句是用近于單句的形式表達復句意義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復句。古漢語講究精煉,所以這種句式用得很多。這些緊縮復句有的由兩個主謂句組成,如“任重道遠”,有的由兩個省略的主謂句組成,如“弛擔持刀”。有的句間有關聯詞語,如“溫故而知新”,有的則沒有,如“風吹草低見牛羊。”有的兩個動作是同一主語發出的,如“扁鵲望而還走”,有的兩個動作是不同的主語發出的,如“戰則請從”。至于這些復句的關系則與一般復句種類相同。如:
彼竭我盈。 (并列) 《曹劌論戰》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承接) 《唐雎不辱使命》
非死則徙耳。 (選擇) 《捕蛇者說》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轉折) 《狼》
學而不思則罔。 (假設) 《論語》
思而不學則怠。 (假設) 《論語》
不效則治臣之罪。 (假設) 《出師表》
(山)有仙則名。 (條件) 《陋室銘》
得之則生。 (條件) 《魚我所欲也》
人杰地靈。 (因果) 《滕王閣序》
秦強而趙弱。 (并列) 《廉頗藺相如列傳》
城入趙而璧留秦。 (假設) 《廉頗藺相如列傳》
古代漢語中的緊縮復句十分簡略,因此在翻譯時往往需要補加關聯詞和標點。如:
木受繩則直。《勸學》 譯文:木料(只有)經過墨線校正,(才)能取直。
上一篇:《名詞用如意動詞》古漢語基礎
下一篇:《常用的固定結構》古漢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