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越俎代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越俎代庖:yuè zǔ dài páo
詞源:《莊子·逍遙游》:“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詞由:傳說上古有個賢能的隱士叫許由。堯帝準備把帝位讓給他,便對他說:“明月已經出來了,如果仍然有人燃火照明而不熄滅,想和日月之光相媲美,這不是很難的事嗎?雨已經降下來了,如果仍然用人力灌溉,豈不是白費力氣了嗎?而我自己德薄能鮮, 難勝治理天下的重任, 愿意把帝位推讓給你。”許由認為用不著他代替, 所以堅決推辭說:“鷦鷯這種小鳥筑巢, 只需要一根樹枝就夠了, 鼴鼠到河邊飲水,不過喝滿一肚子而已。象我這樣的人要天下干什么呢?”接著打了這樣一個比方:“廚師當然不去做管理廚房的事情,但是掌管祭祀的,決不會超越他管祭祀用具的范圍, 而去代替廚師的工作。”許由用這個比喻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堯帝也就不好強人所難了。
詞義: 主祭的人跨過自己的職守去代替廚師做飯。越:跨過;俎:古代祭祀時擺牛羊等祭品的禮器; 庖: 廚師。比喻越權行事或包辦代替。
書證: 鄒韜奮《患難余生記·進步文化的遭難》:“延安在西安有公開的八路軍辦事處, 辦事處當然可以處理關于通訊的事務, 根本就用不著別的機關越俎代庖。”羅國士、劉迪華《黑水魂》:“對此, 我們大可不必越俎代庖, 只要在這些人的思想上打下這樣一個烙印就行……。”郭沫若《少年時代·我的童年》:“照趙的意思, 以為學生關心國事是出于愛國的至誠, 固然可以嘉許; 但不可越俎代庖, 甚至罷課要挾。”
上一篇:成語《貧賤驕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跳梁小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