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余音繞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余音繞梁:yú yīn rào liáng
詞源: 《列子·湯問》: “韓娥東之齊, 匱糧, 過雍門, 鬻歌假食, 既去而余音繞梁欐, 三日不絕。”
詞由: 春秋時代, 韓國有位著名的歌女, 名叫韓娥。她極會唱歌, 歌聲婉轉, 優美動聽。一次, 她從韓國去齊國的都城臨淄, 行至雍門,帶的干糧吃光了, 只好賣唱求食。她在雍門賣唱, 歌聲引人, 歌聲誘人,聽眾蜂擁而至, 把她圍得水泄神。韓娥唱完走了之后,人們依然覺得:韓娥的歌聲,仍在屋梁間縈繞,一連好幾天都沒有消失。人們都以為她還沒有離開。她路過一家旅店,店里人欺侮了她。她便悲哀地哭泣起來。全鄉的男女老少都被感動得相對哭泣,三天吃不下飯,他們急忙把韓娥追回來。她回來后,又給大家放喉高歌,鄉里人聽了,高興得忘記了先前的悲哀。后來,大家贈給她很多禮物,送她上了路。從此以后,雍門的人都愛唱韓娥唱過的歌。
詞義:歌唱結束后聲音好象還縈繞著屋梁。形容歌聲優美,久留不散,耐人尋味。
書證: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二回:“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雍熙樂府·卷三·端正好(慶朔堂)》:“子這半竿斜日侵書幌,一曲余音繞畫梁。”
上一篇:成語《眾志成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側目而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