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綱目不疏
【溯源】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劉公干以失敬罹罪。文帝問曰:‘卿何以不謹于文憲?’楨答曰:‘臣誠庸短,亦由陛下綱目不疏。’”
【釋義】
比喻法令細密。
【故事】
劉楨是東漢著名詩人,建安七子之一,經常與曹操、曹植吟詩作賦,對酒歡歌,深得曹氏父子的喜愛。他以詩歌見長,其五言詩頗負盛名,行文才思敏捷,與曹植齊名。他與曹丕的關系也極為密切,曹丕擔任五官中郎將后,將當時的一些文人雅士收羅到自己身邊,劉楨便成了他的座上賓。曹丕曾特贈貴重的廓落帶(類似帶鉤),以示親寵,并由此而留下一篇妙文。
然而劉楨為人處事別具一格,忽視了封建禮法,招致了刑罰加身。一次曹丕宴請文人學士,酒酣耳熱之際,曹丕讓自己的夫人甄氏出來同大家見面。座上客人皆拜伏在地,無不低眉斂眼,不敢仰視,唯獨劉楨兩眼平視。當時曹丕已被曹操立為太子,曹操聽說這件事后,認為這是對太子的輕蔑,要治劉楨不敬之罪,于是罰他在石料廠做苦役。曹丕事后問劉楨:“你為什么不注意遵守法紀呢?”劉楨回答說:“我確實平庸淺陋,但也是由于法網嚴密,疏而不漏。”
后來曹操敬重劉楨傲然不群的品格,愛惜他的文才,不久釋放了劉楨,并官復原職。
【智慧語林】
在“建安七子”中,劉楨的詩風贏得了歷代文人的推崇,這種詩風的形成與他耿直剛強、不媚權貴的性格是相一致的。他描寫松柏剛勁挺拔、迎風傲霜的高骨,氣勢雄壯逼人,這正是劉楨的自我品格的寫照。“綱目不疏”一詞,表面上是恭維法令的細密,實際上是譏諷了曹操法令的苛嚴。
上一篇:素車白馬典故故事|素車白馬釋義
下一篇:縱獵典故故事|縱獵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