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萬死不辭》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萬死不辭:wàn sǐ bù cí
詞源: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貂蟬曰:‘適間賤妾曾言,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詞由:東漢末年,董卓入京廢了漢少帝,立漢獻帝,自任國相,操縱朝政。司徒王充定下了連環計,鏟除了董卓。王允的連環計是這樣的:王允曾收歌女貂蟬為義女,那貂蟬是天姿國色,伎藝出眾。王允利用董卓和他的義子呂布都是好色之徒,便先將貂蟬許配給呂布,然后又獻給董卓,這樣他倆必定為貂蟬爭斗起來,便可借呂布之手殺死董卓。王允將計策和貂蟬一說,貂蟬滿口答應,并且說:“大人有用得著我的地方,我萬死不辭。”結果,王允的計策成功了。
詞義:死一萬次也不推辭。表示感恩效勞以死相拼的決心。
書證:陳蔭榮《興唐傳·鬧花燈》第五回:“尤俊達說:‘單二哥,真要到那天,你給我個信,我一定出來給你幫助,是萬死不辭。’”
上一篇:成語《一身兩役》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三人行,必有我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