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三思而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三思而行:sān sī ér xíng
詞源:《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詞由: 春秋魯襄公時, 魯國有個元老叫季文子, 官拜大夫。季文子一向為人慎重, 說話做事素來謹慎,因此,處理事務比較穩重。正因為如此,季文子從魯文公到魯宣公、魯成公、直至魯襄公,一直擔任大夫的官職。在魯襄公五年,季文子不幸逝世了,人們悼念他,贊美他,說:“季文子遇事總要反復深思熟慮,認為可以這樣做了,才開始處理。”
詞義:反復思考后才去行動。三:多次,反復。
書證: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你也合三思而行,再思可矣。”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這十兩銀子,你做經紀的人,積攢不易,還要三思而行。”歐陽山《三家巷》三○:“終身大事也應該三思而行。”
上一篇:成語《三人行,必有我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三戰三北》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