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眾志成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眾志成城: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
詞源: 《國語·周語下》:“故諺曰:‘眾心成城, 眾口鑠金。’”
詞由: 周景王二十一年 (公元前524年),他下令改革幣制, 鑄大錢, 廢流通著的小錢, 使百姓受到很大損失, 而搜刮到很多錢財供自己揮霍。周景王二十三年, 他又收集民間的銅器, 鑄造兩口大鐘。鑄成后一敲擊, 景王聽得鐘聲鏗鏘悅耳, 便對司樂官州鳩夸耀說:“你聽, 這鐘聲多么和諧呀!”州鳩是一個知道百姓疾苦的人, 便回答說:“天子鑄的鐘, 如果百姓都喜歡聽,那才算得上和諧; 而今王上在三年內鑄錢造鐘, 弄得民窮財盡, 人人怨恨,這算什么和諧?俗話說得好:眾心成城, 眾口鑠金。大家都擁護的事情, 做起來就會象城墻一樣牢固可靠; 大家都反對的事情, 即使它象金子一樣堅固, 也定會被銷熔的。”
詞義: 大眾一條心, 堅固如城堡。比喻同心協力, 力量就強大無比。原作“眾心成城”。
書證: 魯迅《小說舊聞鈔·聊齋志異》:“叔平言吾邑 (指桐城)地當孔道, 明末張獻忠八次來犯不能破,良由官民戮力, 眾志成城故也。”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詞:“早已森嚴壁壘, 更加眾志成誠。”曲波《山呼海嘯》: “這樣好的部隊: 焉能不人心所向,焉能不眾志成城!”
上一篇:成語《眾人國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余音繞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