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形容脫離勞動、缺乏實際知識的人。出自《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春秋時,孔子去楚國,他的學(xué)生子路跟隨在后面。后來,子路迷了路,碰見一個老頭正用拐杖挑著除草的工具,他就上前十分客氣地問道:“老人家,你看見我的老師孔子嗎?”
老頭十分不高興地回答說:“你問的是孔子嗎?一個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怎么配做老師呢?”說罷,老頭把拐杖立在一旁,又鋤他地里的草去了。
天黑了,老頭發(fā)現(xiàn)子路還站在地邊,于是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住,并殺雞煮米飯招待子路。第二天黎明,子路告別了老頭一家,接著尋找孔子。當(dāng)他找到孔子后,向孔子講述了昨天的事情。
孔子對子路說:“從他的言行看,一定是一個隱士。你再回去,請他出來做官。天下多一些這樣的人,對仁政是有好處的。”
子路到達老頭家里,卻再也沒看到那個老頭。
孔子嘆息說:“一個人如果有本領(lǐng)不出來做官,是不仁義的。既然他懂得尊老愛幼的禮節(jié)都不可以廢除,那么君臣之間的道義,又怎么可以廢除呢?只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就不管國家的安寧,這不是太自私了嗎?有道德的人出來做官,是為了盡到自己的職責(zé)。現(xiàn)在天下征戰(zhàn)不已,難道我不清楚嗎?”
上一篇: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下一篇:太公釣魚,愿者上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