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三人行,必有我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三人行,必有我師:sān rén xíng , bì yǒu wǒ shī
詞源:《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詞由:春秋時魯國有個人想求取學問,他打老遠的地方跑去拜孔子為師,見面時說:“當今想求學的人很多,只可惜能為人師者太少了!”孔子對他說:“此言差矣!求學的人應該自求其師。老師不在遠處而在身邊。譬如幾個人在一起趕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揀那好的人去跟他學習,那不好的人我看了就改過,難道不都是我的老師嗎?”那人聽了孔子的話,懂得了只要有心,隨處可以得師的道理。
詞義: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為我師的人。常指虛心學習的人處處有老師。
書證:唐·韓愈《師說》:“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上一篇:成語《萬死不辭》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三思而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