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倚馬可待》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倚馬可待:yǐ mǎ kě dài
詞源: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殊可觀。”
詞由:晉朝有個袁虎,少年時家境清貧,但刻苦學習,從不懈怠。當時,西安豫州刺史謝尚在牛諸江邊,聞知袁虎詩作不凡,遂同舟共論詩文。謝尚厚愛袁虎之才,便推舉他作了個參軍。后來袁虎又到桓宣武府作記室。桓宣武對袁虎的文筆也頗為欣賞。有一次,桓宣武出征,袁虎跟從前往。一天,桓宣武令袁虎擬個公文,袁虎奉命后就倚在馬旁,傾刻間唰唰地寫滿了七張紙。這簡公文內(nèi)容充實,條理清楚,文字暢達。
詞義:站在即將出發(fā)的戰(zhàn)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著完稿。形容文思敏捷。
書證:李白《與韓荊州書》:“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八歲即能屬文,十歲便嫻詩律,下筆千言,倚馬可待。”
上一篇:成語《倚門倚閭》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兒女成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