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艷華
六場話劇。作者賈鴻源、馬中駿。載于《探索戲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12月版)。劇作取材于當代紡織工人的生活。青年女工陶星兒與阿香,一個是由于“勞?!睒s譽的束縛而一度喪失了正直生活的勇氣和真誠,一個是因為靈魂的扭曲,不惜花錢買別人對自己的羨慕與尊重。她們在新舊交替的歷史變革大潮中,都曾在矯飾中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在自己與別人之間人為地筑起了心理屏障。但陶星兒在經歷了孤獨苦悶與靈魂搏斗之后,終于從生活中汲取了勇氣和力量,成為一個誠實、勇敢的強者。阿香也在姐妹們的批評與自我反省中,接受了生活的教訓,獲得了身心的解放。作品反映了一代青年改善自身和改善環境的變革要求,表現了在改革潮流沖擊下青年人的覺醒與奮進。全劇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對普通勞動群眾的深情,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對人與人之間真誠友誼的贊頌及對現實生活的深深思索。作品摒棄了對人物行為的簡單化表現、對事件過程的單一性描寫,通過揭示人物復雜的心靈世界、展現構成各類事物的多種多樣的復雜成因及自身矛盾,突破了單一主題的局限性與說教性。該劇的這一藝術特色,主要得力于散文化的情節結構。它努力減少事件的因果性關聯,用一種較為開放松散的平列結構形式反映現實生活的多義性與人物精神世界的復雜性。在情節發展中,幾個主要人物并列平等地各自成為戲劇敘事的單元,共同構成繁復多義的生活圖景?!凹t裙子”的設置,是劇作的畫龍點睛之處。它在劇中已不是一件簡單的服飾,而是一種青年人追求美的舞臺象征;而盲老人的“簫音”,則是一種對逝去年華的緬懷和留戀的象征。兩者雖造成了強烈的反差,實際上卻彼此依存、彼此感應,表達了不同層次的審美感受,并突出了該劇多義性特色。該劇上演后,曾引起戲劇界的熱烈爭論。多數評論者對其深刻的思想內涵、新穎的藝術探索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但也有一些評論者表示了對該劇的非議。有人認為作品思想內容有缺陷,劇作對勞模和政治思想工作流露出一種虛無主義的態度和偏激情緒;有人認為把一個人是否真誠提高到世界觀能否真誠的高度,是唯心主義觀點;有人認為陶星兒形象“色彩單調,不夠豐滿”;也有人認為這個戲叫人看不懂,要表達的哲理內容不夠清晰等等。該劇改編后被搬上銀幕。
上一篇:宣雅《血,總是熱的》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劉圣宇《被圍困的農莊主席》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