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竹桃·夾竹桃花詠題》詠夾竹桃詩鑒賞
曹勛
絳彩嬌春,蒼筠靜鎖,掩映夭姿凝露。花腮藏翠,高節穿花遮護。重重蕊葉相憐,似青帔艷妝神仙侶。正武陵溪暗,淇園曉色,宜望中煙雨。向暖景、誰見斜枝處。喜上苑韶華漸布。又似瑞霞低擁,卻恐隨風飛去。要留最妍麗,須且閑憑佳句。更秀容、分付徐熙,素屏畫圖取。
這首詞著重描寫夾竹桃花那種紅綠相映、相得益彰的特殊意趣。給人以特殊的美的享受。
詞一開始,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個新美的畫境:“絳彩嬌春,蒼筠靜鎖,掩映夭姿凝露。”在明媚的春天,那深紅色的桃花嬌嫩美艷,花朵帶著透明的露珠,越發顯得嬌艷動人。在它旁邊,翠竹青青,靜靜肅立,遮掩襯托著它那美麗的姿容。一個“嬌”字便活畫出灼灼紅桃那嫵媚動人的姿彩,使人不由得想起那粉面含春的少女。“靜鎖”二字則生動地表現出夾桃之竹的形態,富有特征性。開頭這三句詞從總體上描繪出了夾竹桃的狀態,緊扣題目。接下去的四句則更為具體地描繪花竹相映之趣:“花腮藏翠,高節穿花遮護。重重蕊葉相憐,似青帔艷妝神仙侶。”前一句重在描繪桃花本身。“腮”字把桃花擬人化了。意思是它那紅紅的花瓣就象少女那粉紅的香腮,格外鮮艷。這種手法,前人早已用過。梁蕭統《十二月啟蕤賓五月》一詩中就有“蓮花泛水,艷如越女之腮”的句子。“藏翠”的意思是指桃花的花萼,那點青翠位于花朵后面。所以詞人擬人化地說是“藏翠”。次一句寫夾桃之竹。“高節穿花”寫出翠竹的特殊風韻。“高節”表現出它的挺拔,同時也是贊美它那正直又出塵絕俗的風格。“穿花”二字則更進一步突出其高。“遮護”則表明竹枝在花的上方如傘一樣遮護著桃花,這句主要是描寫花與竹之間的關系。后面二句又通過竹葉與花葉的描寫,更把二者的關系寫活了,成了一對情侶:“青帔”即青色披肩。翠竹與紅桃,綠葉與紅花瓣重重迭迭,相愛相憐,看起來,一個青綠色,一個艷麗的紅色,就好象一對神仙侶伴在相依相偎。
上片最后三句,詞的意境翻新:“正武陵溪暗,淇園曉色,宜望中煙雨。”“武陵溪”暗用晉代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文意。陶文中說:“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數,芳草鮮美,落纓繽紛……。”“淇園”是地名,古時以產竹著名。地點在今河南省淇縣附近。南朝梁代任昉《述異記》下說:“衛有淇園,出竹,在淇水之上。《詩》云:‘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是也。”這三句詞中的第一句寫桃花之盛,如武陵之桃,“溪暗”正襯托出桃花繁盛之狀。第二句寫綠竹之態,并襯以“曉色”的背景,可以想象到曉霧之中竹色蒼青,如鎖青煙,因此詞人后一句詞說:“宜望中煙雨”,意思是這青竹之色似遠望中迷濛的煙雨之色。這樣,整個詞境就由前邊的近景一下變遠了。
下片開頭一句詞緊承上片末尾:“向暖景、誰見斜枝處?”“向暖景”即向陽,不過在迷茫青蒼的竹子掩映下,桃花向陽傾斜之枝并不顯眼。此后三句:“喜上苑韶華漸布。又似瑞霞低擁,卻恐隨風飛去。”前一句是環境描寫:“上苑”即供帝王玩賞、打獵的園林,也即御苑。此處是交待夾竹桃花所處之地。“韶華”即春光,點明桃花開放之時,皇帝的御苑漸漸布滿春光,夾竹之桃正芬芳吐艷,正得其時。次句重在描寫花色及繁盛之狀。“瑞霞”是寫花色,突出其鮮艷秾麗。“低擁”,花朵密集繁盛之態,突出其盛。而后一句則十分巧妙,把桃花人格化了,意思是它所以開得那么繁密擁擠,原來是怕風來把它們吹散,飄零各地,這就使詞境增添了活力。
下片五、六句是詞人自己的議論:“要留最妍麗,須且閑憑佳句。”“妍麗”,美艷明麗之意。詞人認為,如果要把夾竹桃花最為美艷的那一段光景保留下來,恐怕別的東西不行,必須靠美好的詞句。那么是否這便足夠了呢?即足以留存夾竹桃花之美呢? 不夠。。“更秀容、分付徐熙,素屏畫圖取。”“秀容”即指桃花那秀美明麗的形態。“徐熙”是五代南唐的畫家,他是鐘陵人,善于寫生,經常游覽于園圃之間。遇景輒留,所以傳寫物態富有生氣,長于花果鳥蟲,落墨自然,不以傳色暈淡碎細為功。《宣和畫譜》著錄他的作品有二百四十九件之多。對后世花鳥畫影響極大。此處詞人的意思是:至于夾竹桃花那更為秀美的妖嬈之態,應該讓善于描摹物態的徐熙把它畫到那雅素的畫屏上去,保存起來,留美于人。這最后幾句詞,雖然不直接描寫夾竹桃花之美,但通過這間接的手法,則更進一步突出了花竹之美,給人的印象更為深刻。
這首詞用字特別精妙,寥寥數字便窮形盡相。如描寫桃花之色,用了“絳彩嬌春”四字,既寫出桃花之色,又突出了桃花嬌美艷麗之態。再有對花朵的描寫用了“花腮藏翠”四個字,不僅句新意美,而且特別切合物態。同時在景物描寫上,有些地方富有畫境:如開頭三句所繪之景,宛然一幅美麗的畫卷,色彩鮮明,意趣盎然。不過,應當指出的是:本詞純為狀物,雖極盡刻畫描寫之能事,但見物不見人,有物色而沒有人情,感染力不強。尤其詞的最后幾句,蒼白無力。
上一篇:沈與求《夾竹桃花》詠夾竹桃詩賞析
下一篇:李開先《夾竹桃》詠夾竹桃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