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修養的背后見真功
品德,是人生的桂冠和榮耀,是一個人最高貴的榮譽,是人的地位和身份的基石,是人生的最重要的財富。它比財富更具威力,它使所有的榮譽得到保障。一個人的品德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顯著地影響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和尊敬。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功者,必須擺脫“投機”的心理,注重自己的品德培養和素質修養。
在當今社會,有知識其實并不等于有文化,有智商并不等于有智慧,有文憑也并不一定代表有水平,有學歷更不等同于有實力。我們評價一個人,主要是看他是否有素質、有修養、有品德。
我們所說的“素質”指的是一個人平時行事之中所表現出來的個人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個人素質是以先天稟賦為基礎,在后天環境的影響下形成并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機構及質量水平。
“修養”一詞原意指的是一個人修身養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養道德。現代心理學賦予了“修養”新的含義:在自我行事之中不斷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這種教育和改造離不開社會實踐,離不開在實踐中個人的主觀努力,從廣義上看是指人們在政治、道德、學術以至技藝等方面進行的勤奮學習和涵養鍛煉的功夫,以及經過長期努力獲得的一種能力或思想品質;從狹義上看,通常是指思想品德修養。
曾經發生過這么一件事情:
中午的時候,廣場上很熱鬧,很多人在那里,他們之中有放風箏的、溜冰的、照相的、旅游的,幾個農民工朋友為了修建塔西邊的公園,要趕去上班。在農民工朋友的后邊有一家三口正在游玩,孩子踩著旱冰鞋,滑著滑著不小心撞到了前面的農民工。農民工沒事,孩子卻不小心摔倒了,好心的農民工嚇壞了,趕緊去扶這個孩子。孩子微笑著對農民工說:“謝謝你,沒什么!”這時孩子的父親卻說話了:“放開你的臟手,誰要你扶了?”然后趕緊去問他的孩子:“沒事吧?”還對農民工生氣地說:“今天算你走運!”
當時廣場上很多人在看著,包括一些外賓,這個時候他們會怎么想呢?廣場另一邊還有城里的一個老人在給農村來城里打工的朋友說著自己做城里人的優越性,城里人的素質如何比農村人高,一副洋洋得意的表情。可是剛剛發生的情景,又怎么能證明人的修養高低是以物質生活的標準來衡量的呢?
俗話說:“人之成才,重在素質,素質形成,重在修養。”有位名人也曾經說過:“高素質的人,總是位置在選擇他,沒有修養的人總是在東奔西跑找位置。為什么會這樣?不是位置決定素質,而是素質決定位置。”一個人要想成就事業,不怕沒位置,就怕沒素質。修養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兩個年紀差不多的年輕人,在大約同一個時間來到了同一家公司工作,他們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學歷上的不同。A是專科生,B是本科生,他們的專業都是國際貿易。兩人來到了同一個部門,開始的時候工資待遇上明顯不同,專科生比本科生在底薪上少了1000塊錢。這是公司早就定好的規定,先根據學歷發工資,實習期過后會根據個人的表現確定二人最后的工資。
轉眼間三個月的實習期就過去了。A雖然是專科畢業,但是他的素質和修養贏得了大家的好感,他不管是在為人處世還是工作業績上都非常出色。比如:他看到地上有一張廢紙就會不聲不響地把它撿起來放到垃圾箱里面去;公司里很多人抽完煙喜歡亂扔煙頭,但是A每次都會把煙頭掐滅,然后放到煙灰缸里,假如身邊沒有煙灰缸,他會把煙頭扔進最近的垃圾桶里面……除了這些,他平時上班不遲到,不早退,每天全力以赴地工作,微笑著對待同事。
B雖然工作能力上不錯,但是他的個人素質和修養和A比起來,卻相差很遠。他時常不記得下班時隨手關燈,打擾別人也似乎從未表示過歉意。在三個月試用期結束之后,他們的最后工資已經完全相同了。而一年以后,兩個人之間的差別就不在于1000塊錢那么簡單,A已經晉升為部門主管,而B還是待在原位置上。
雖然有人說,現在的就業形勢是找工作靠學歷,但是事實證明,在工作中升遷漲薪靠的是個人素質的高低。個人素質不是馬上就能表現出來的,它是不斷積累并且通過平時的一言一行體現出來的,需要通過很多小事慢慢體現,一個人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個人成長能否達到自己預期的水平。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低賤的職業,只有低賤的人品,真正意義上的“鐵飯碗”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而是一個人一輩子到哪里都能有飯吃。如今的社會早已經不再是唯學歷是舉,而是選擇那些素質和綜合水平都高的人。個人素質的高低是一個人整體人格的表現。
每個人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人,也會經歷很多事,并且不斷學習。學習知識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學習做人就要靠社會這個大課堂。你的一言一行都體現著你的素質,同時也代表著你在社會這所“學校”里面是否真的能夠“畢業”。
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講究修身養性、崇尚道德的民族。五千年來,不管世事怎樣變化,誠實、勤儉、忠義、謙讓、孝順始終是亙古不衰的美德,各朝各代的先賢更是視之為傳家寶。人的“小事業”的成功可能借助機遇,“中事業”的成功大部分借助能力,而“大事業”的成功完全借助品行和操守,也就是素質和修養。所以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德行高尚、修養一流的人。
有修養的人,應該知深淺、明尊卑、懂高低、識輕重、講規矩、守道義。有修養的人,常常不以術而以德,不以謀而以道,不以權而以禮。有修養的人,就算只有自己一個人時,也會超脫自然,管束好自己的心;在與他人相處的時候,則表現為他人著想,與人為善,淡然從容。修養是文化、智慧、善良和知識所綜合表現出來的一種美德,是人生的一種內在力量。
為什么有些人在說話、舉手投足,甚至微笑或者問候時都會給人一種很美的感覺,而有些人則恰恰相反?這關系到一個人的修養問題。我國古代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因此,要提升自己的修養,就必須從塑造自身的形象開始。
從內心深處,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欣賞這樣的美:一個有修養的人,并不一定外表長得很好看,也并不一定非常富有,或者才華出眾。但是,即使不是那么漂亮,不是那么帥氣,他也容易在眾人中脫穎而出,這就是個人修養的魅力。既然修養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魅力呢?
首先,我們應該反省自己的言行,“改言”、“改性”、“改心”。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最基本的手段就是語言,如果我們言語不得當,就很難贏得別人對自己的好感。所以要提高自己的品德,首先就要從改良自己的說話技巧開始。而一個人如果性格暴躁,行為上有惡習,那么就要改正脾氣和性格。內心深處假如有嫉妒、愚癡、傲慢的思想,就更要在生活中注意多加改變。
其次,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學會“受教”、“受苦”、“受氣”。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的人為何能不斷進步,有的人卻不進反退呢?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有的人不能接受自己身邊的新事物、新思想,不能接受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們在加深修養的過程中要學會“受教”。所謂“受教”,就是把知識吸收到自己心中,然后把它消化成為自己的思想。除了“受教”,還要“受氣”,一個人如果只能接受別人的贊美,是無法永遠給自己增加力量的,還應該學會接受別人的批評、指導,乃至傷害,這樣才會得到進步。而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做到寬容。寬容能夠直接反映一個人的人格修養。我們如果對待任何人、任何事,都懷有一顆寬容的心,人生會省去許多煩惱。
任何事情都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人的行為會慢慢成為一種習慣,習慣會形成一個人的品德,而品德會決定修養,所以一個人的素質主要體現在個人修養上,而修養則會通過生活中的小細節具體體現。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己的一言一行開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生活細微處著手,學會識大體、拘小節,努力提高個人素質,夯實自己的美德基礎,力爭使自己從優秀走向卓越。
上一篇:消除自卑感,永遠微笑著對自己
下一篇:結束是新的開始,在危機中尋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