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犯的淚水
以誠待人,人必以誠還之。
哈佛大學的教授常常在學子耳邊提到這樣一句話:“友誼需要真誠去播種,誠摯坦然的態度要比處處防范他人的態度有益得多。”人與人的心隔著一堵看不見的墻,那就是互相不理解不信任,而真誠就是能打破這堵墻的最好利器。
1921年,路易斯·勞斯出任星星監獄的監獄長,那是當時最難管理的監獄。可是20年后勞斯退休時,該監獄卻成為一所提倡人道主義的機構。研究報告將功勞歸于勞斯,當他被問及該監獄改觀的原因時,他說:“這是由于我已去世的妻子——凱瑟琳,她就埋葬在監獄外面。”
凱瑟琳的故事完美地詮釋了真誠的巨大能量,一度在哈佛校園中流傳。
凱瑟琳是3個孩子的母親。勞斯成為監獄長時,每個人都警告她千萬不可踏進監獄,但這些話攔不住凱瑟琳。第一次舉辦監獄籃球賽時,她帶著3個可愛的孩子走進體育館,與服刑人員坐在一起。
她的態度是:“我要與丈夫一道關照這些人,我相信他們也會關照我,我不必擔心什么!”
一名被定有謀殺罪的犯人瞎了雙眼,凱瑟琳知道后便前去看望。
她握住他的手問:“你學過點字閱讀法嗎?”
“什么是點字閱讀法?”他問。
于是她教他閱讀。多年以后,這人每逢想起她的真誠之舉還會流淚。
凱瑟琳在獄中遇到一個聾啞人,結果她自己先到學校學習手語然后再教他。許多人說她是耶穌基督的化身。在1921年至1937年之間,她經常造訪星星監獄。
后來,她在一起交通意外事故中逝世。第二天,勞斯沒有上班。消息似乎立刻傳遍了監獄,大家都知道出事了。
接下來的一天,她的遺體被運回家,她家距離監獄不到一里路。代理監獄長早晨散步時驚愕地發現,一大群看來最兇悍最冷酷的囚犯,竟齊集在監獄大門口。
他走近去看,有些人臉上竟帶著悲哀和難過的淚水。他知道這些人深愛凱瑟琳,于是轉身對他們說:“好了,各位,你們可以去,只要今晚記得回來報到!”然后他打開監獄大門,讓一大隊囚犯走出去,在沒有守衛的情形之下,去看凱瑟琳最后一面。結果,當晚每一位囚犯都回來報到,無一例外。
以誠待人,人必以誠還之。凱瑟琳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這樣簡單的一個道理,即便是囚犯,也分得清善惡,懂得體會他人給予的真誠。
心靈感悟
真誠的心是一株永不凋零的花,以誠待人是獲得幸福的必要條件。故事中的凱瑟琳因為待人以誠,收獲了囚犯們為她流下的真誠淚水。很多時候,以誠待人也許會讓你的利益在短期內受到損害,但會給你帶來長期的利益,因為你交到了真心的朋友,獲得了眾人的認可。
人生忠告
孩子,不要再抱怨人生苦短,也不要擔憂明天的不如意,真誠地對待生活,真誠地對待別人,生活會回報給你燦爛的陽光,別人會給予你最大的奇跡,所有美麗的風景都會在你手上一一展開。
詹姆斯·杜威·沃森
詹姆斯·杜威·沃森是20世紀分子生物學的帶頭人之一,1955年去哈佛大學執教,先后任助教和副教授,1961年升為教授。在哈佛期間,他主要從事蛋白質生物合成的研究。1962年,他與莫里斯·威爾金斯、弗朗西斯·克里克三人獲得諾貝爾醫學獎。2006年,沃森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之一(名列第68位)。
上一篇:向自家籃里投球
下一篇:四個孩子捉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