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手托起121顆太陽
1999年3月1日,春天的北京已是柳綠桃紅,生機盎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禮堂內更是春潮陣陣。當院長王祖訓、政治委員張工兩位將軍把閃閃發光的一等功獎章掛在青年研究員、中校軍官公方彬胸前時,臺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公方彬,這位軍事科學院戰役戰術研究部副團職政治工作研究員,因成績突出曾被廣州軍區授予“模范思想工作骨干”榮譽稱號,獲二級英雄模范獎章,先后榮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十四次受嘉獎。先后參與和獨立完成研究課題32項,著述200多萬字。就是這樣成績卓著的中校軍官,用自己12萬多元的工資和稿酬默默資助著山東、四川、黑龍江、甘肅等8省的121名貧困學生,其中23人考入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山東曲阜師范大學、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等重點高校;28人高中畢業。
公方彬的名字牽動121顆太陽,更感動著千千萬萬人的心……
“爹,俺給您磕頭了”
1962年農歷九月初九,也就是重陽節這天,公方彬出生在山東蒙陰的一個小山村里,兄妹六人,他排行老三。當時,三年自然災害剛過,作為革命老區的沂蒙山區生活相當困難,莊稼收的不夠吃,就連吃水也要翻山越嶺去挑。忠厚的父親公財東靠自學在村上當上了一名教師,后來又改行當了赤腳醫生,母親雖沒文化但和許多農村婦女一樣,勤勞樸實善良。父親因經歷過痛苦的童年,所以對孩子期望很大要求更嚴,特別是對公方彬。他常對孩子們說:“只要爭氣,就是討飯也供你們上學。”
生活雖然拮據,一家人和和睦睦倒也讓鄰里羨慕。然而,一場厄運打破了全家的寧靜。村里有一個貪污公款行將暴露的干部,為轉移村民的視線,便誣告剛剛被村民推選為村會計的公財東貪污,還找了一個村民作偽證。那個善良的村民沒有做這傷天害理的事情,可那干部仍憑著手中的權力把鄉政府蒙住了。無奈之際,公財東只好撇下妻兒遠離家鄉尋訪上告。守寡20多年把唯一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的奶奶,一時承受不了這個打擊瘋了,不久便含恨而去,臨終前,老人反復叮囑:不論孩子有了啥出息,做人一定要講良心。
通過不懈努力,公財東很快洗清了身上莫須有的罪名,那位村干部也受到了法律的嚴懲。這件事不僅堅定了公財東培養兒子成才的決心,也使公方彬深深懂得了“做人”二字的深刻含義。就是“做人一定要本分、善良”。
1978年8月,16歲的公方彬高中畢業,由于家里實在拿不出供他讀書的錢,他只好放棄了復讀的機會,被管理區挑去當了一名文書,雖說這在現在看來是微不足道的小職務,在當時可是通向“商品糧”的黃金之途。多少人都在眼紅這個位置啊!
由于公方彬為人勤快能吃苦且文才頗好,深受領導們喜愛。于是,他成了領導們表揚的典型。可是有一位個性很強的領導卻看不上他,對他處處刁難。再加上懷有各種目的的人們擠兌,公方彬的處境每況愈下,一日不如一日,從最初的文書到他人取而代之的采石場搬石頭,再到喂長毛兔,最后索性打發他到學校建筑工地——一片墳場守夜。在這種艱難的日子里,是親人的關愛給了他生活的勇氣。喂長毛兔期間,在一起勞動的本家叔叔察覺他碰到熟人后的那份尷尬,就讓他在家負責喂養,自己去打草,他還經常給公方彬講古人面對逆境,如何做人處世的故事。
令公方彬難忘的是一個深秋的晚上。那天,他因到幾個村送通知回來晚了,未能及時給那位領導做飯,結果惹得領導大發雷霆,狠狠訓了公方彬一通后又把他父親叫來訓話。那時他稍一惹領導不滿,父親便成為領導的訓話“對象”。代兒受過之后的父親,也常常去訓他那“不爭氣”的兒子。有一次,又被領導訓過之后的公財東,決定要好好教訓一頓兒子。當他摸黑跌跌撞撞來到墳場,只見兒子正在尚未落成缺門缺窗的屋架中,伏在豆粒般大的油燈下看書,飄忽的燈光將兒子孤獨的身影映在墻上,亂蓬蓬的頭發如一堆蒿草,消瘦的下巴垂得更尖了,聽著呼嘯的風伴著陣陣疹人的貓頭鷹叫聲,再看看外面忽明忽暗的“鬼火”,這位飽經滄桑的老父親不禁掩面痛哭,公方彬也流淚了:“爹,不是我不爭氣,是我太想讀書了!”那一夜,父子倆淚眼相對,度過了一個令公方彬終生難忘的不眠之夜。正是親人的一份份關愛給了公方彬做人的啟示,從此,他下定決心: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愛心的人。于是,他開始涉獵大量的書籍,姚雪垠的《李自成》,魏巍的《東方》等,常常通宵達旦。為了讀書,他還曾燒壞過水壺。從書中,他得到的不僅是知識,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于是,他痛下決心——當兵去!并為自己立下誓言:不成功便成仁!
1980年,熙熙攘攘的山東泰安火車站,新兵集結在這里準備南下。前來送行的父親和哥哥千叮嚀萬囑咐,囑咐他到部隊后一定好好干。望著父親布滿皺紋的臉和那閃著淚花的眼睛,他不禁鼻子一酸,淚如雨下。走出好遠,回過頭看到父親依然紋絲不動的站在那里,他情不自禁地雙膝跪地,哽咽著說:“爹,俺給您磕頭了。”
熱淚長流,淚光婆娑映出一片俠骨柔腸
公方彬愛哭。用他妻子調侃的話說:“他呀,眼淚最不值錢了,一個大老爺兒們動不動就抹眼淚。”
是的,他愛流淚。每當看到電視或報道中一些貧困孩子無錢讀書時,他總是忍不住熱淚長流。
1980年,公方彬來到廣西柳州服役。一次野外訓練住在一所叫白竹小學的校舍旁。幾十個孩子正擠在一間破爛不堪的教室里上課。沒有紙和筆,他們就在地上劃字,雖然已是寒冬,孩子們穿的都很單薄,有的孩子竟還赤著腳,可那一張張稚嫩的小臉上掛滿了對知識的渴求,那么認真,那么執著……看到這一切,公方彬流淚了,他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艱難的求學經歷。回來后,他開始在自己六七元的津貼費中“摳”錢。很長一段時間,連香皂、洗衣粉都舍不得買,牙膏也是用最便宜的,并且每次僅僅擠出豆粒般大的一點兒來刷牙,筆記本也是正面用完反面用……戰友們笑他“摳門兒”、“小氣”,他一笑了之。好不容易攢夠三十多元錢,他買來紙筆送到了孩子們手中。孩子們捧著筆齊刷刷地向他鞠了一個躬,激動地說:“解放軍叔叔好!”公方彬卻羞紅了臉。從此,他的心與貧困學生打上了解不開的情結。
有一次他看到一篇報告文學:甘肅定西地區一些貧困孩子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以十分堅韌的精神刻苦學習,有的孩子因帶的糧食不夠吃,就在晚上煮一鍋粥,冷結后用刀切開吃,早晚吃稀的,中午吃稠的,為了減少熱量消耗,不少孩子晚上坐在被子里看書……未讀完,他已是淚雨滂沱,連夜給一位在軍分區擔任領導的朋友寫信,要求資助這些孩子。后來甘肅會寧的10個學生便成了他資助的對象。
1998年,他到山東蒙陰一中送捐贈的錢,同行一位朋友當眾講了一個“笑話”:某公司把他們資助的幾位小學生邀請到北京游覽,其中一個帶了35元錢,是母親借來給父親買藥的,因嫌北京的藥太貴沒舍得買;另一個帶了5元錢,是母親賣雞蛋換來的,他說這是他長這么大拿得最多的錢,激動之余的他不知該咋花,最后還是一分沒動地帶了回來。吃飯時,同學們對著滿桌雞魚肉而未能吃下一口,米飯倒吃了不少。記者問他們為何不吃菜,回答說:吃不慣。朋友為此感到好笑。就在滿車廂笑聲中,公方彬禁不住熱淚橫流,心中一陣陣難受。他明白:這哪是什么真正的吃不慣,而是因吃不到而“吃不慣”啊!目前,我們國家還有許許多多父老兄弟姐妹在過著“吃不慣”的生活。這,又怎不令人痛心?
還有一次,朋友在電話中閑聊告訴他:江西新余市一家企業不景氣,許多下崗職工生活困難,一位下崗職工由于經濟困難和精神壓力,與10歲的女兒一起跳河自殺。而這個女孩還是新余市的體育尖子。這件事深深觸動了公方彬的心,他在日記中寫道:大家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如果相互能伸出友愛之手幫一把,怎么會出現這樣的結局呢?自己是一個共產黨員,一個軍隊干部,在社會經濟轉型期,一些人生活暫時遇到困難,我有責任去幫助他們。于是,他通過新余市教委在當地選了10名貧困學生,后來又增加到13人,收在了他的“帳”下。
“無情未必真豪杰”,眼淚,并不意味著軟弱,而是一種真情的流露,它代表著一份真情,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透過那閃閃的淚光,我們可以看到公方彬那顆跳動著的愛心。
“我想見公叔叔”
甘肅會寧,是我國最貧窮的地區之一,那里常年干旱,就連吃水也很困難,人們只能從很遠的地方拉水或積蓄一些雨水來用。由于缺水,莊稼長得又矮又稀,農民們常常是吃了這頓沒有下頓。軍事科學院宣傳部新聞干事包國俊告訴記者,那是一個人見人落淚的地方。去采訪公方彬的事跡時,他和徐明東干事睡的是全村唯一的一張鋼絲床,吃的面條是積攢了一天的雨水煮的,鄉親們怕他們吃不慣苦井水。小王璦就出生在會寧甘溝驛鄉河西坡村。父親老實忠厚,母親勤勞善良,家中還有一位74歲的老奶奶和一位正在讀小學的弟弟。一家人種了七畝薄地,食不果腹,五口人只有三條褥子,家中唯一值錢的就是那三只老母雞。1991年,王璦的父親不甘心現狀,到處求親告友借錢開了一個燒磚窯。由于沒有文化,不懂技術,燒出的磚又粗糙又易碎,許多客戶紛紛搖著頭走了。看著辛辛苦苦燒出的磚全變成一堆廢物,想想那僅有的一點希望也破滅了,這個壯實的莊稼漢子不禁在窯前抱頭號啕大哭,不久便一病不起。生活的重擔全壓在母親張淑珍身上。她東奔西走,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四處借錢為丈夫看病。可是,在這貧困的地方,鄉親們除了一捧同情的淚水外,又能拿出多少錢來呢?1993年,王父的病情繼續惡化,他吃力地對王璦說:“孩子,你一定要好好讀書,沒有文化什么也干不成啊!”
父親走了,留下五千多元的債務和一個風雨飄搖的家。從此,一家人的希望全寄托在三只母雞身上了,每當下了蛋便拿到集市上換點錢,一方面維持生計,一方面還賬。為此一家人三年不聞肉香,五年不知蛋味,小王璦也含著眼淚不情愿地走出了校門。走出校門,小王璦背對學校,用手指一遍一遍地在地上劃著“上學”,手劃破了,淚也灑落一地。雖然父親臨終叮囑:沒有文化什么也干不成!可是面對負債累累的家,她又怎么能再讀得下去!
1994年,公方彬得知小王璦的困境后馬上寄來了學費,并附了封長長的信,在信中他鼓勵王璦要有戰勝困難的信心,要做一個堅強的人。他還在信中反復叮嚀,一定要好好讀書,他將長期資助她,直到上大學。小王璦又重新回到了學校,硬要校長幫她把雞蛋寄給公方彬。校長流著淚說:“好人哪,我們真是遇見好人了”。
王璦流著淚對前來采訪的中央電視臺記者說:“公叔叔對我的幫助我終生難忘,我一定好好讀書,決不辜負公叔叔對我的期望。”當記者問她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她哭著說:“我想見公叔叔。”
“我想見公叔叔”,王璦的呼聲又代表了多少孩子的心聲啊!那些受到他資助或受到他書信鼓勵的孩子們是多么想見一見公叔叔呵!在山東蒙陰一中,掛著一個印滿小紅手印的小本本,那是校領導為公方彬捐款而設立的,每收到一筆匯款,孩子們都要在這里留下一個小手印。去年3月26日,當軍事科學院“公方彬事跡調查組”來到這里時,鄉親們有的從家里拿來花生米,有的拿來大棗,有的拿來雞蛋,紛紛涌到學校,托調查組同志捎給公方彬,這種情形,公方彬遇到得太多了,每當他到一些貧困孩子家中看望他們或到學校同他們座談時,純樸的鄉親們沒有什么好招待的,唯有用這種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有的還把東西寄到北京,公方彬收到后都及時地匯去錢,雖然他知道這樣做會傷害他們的感情,但他更知道這些東西對于貧困農民來說意味著什么。鄉親們的深情厚意他在心里深深地領受了。
“公叔叔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人”
公方彬曾說過:“金錢只能解決一個時期的問題,而幫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卻是最重要的。”在物質幫助的同時,公方彬更注重思想上的交流。他經常給同學們去信鼓勵他們戰勝困難,樹立信心,培養自立自強的品格,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翻開那800多封信,封封情真意切,催人淚下,同學們打開心扉對他暢談,有學習上的、思想上的;有成才問題、有貧困問題、有經濟問題、有做人處世問題……每回一封信他都經過認真的思考和精心的準備。他說:我給學生捐錢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解決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問題,換句話說是給他魚還是教他釣魚方法。我作為一名政治理論工作者,更應該給予精神上的鼓勵。1992年他給幾個學生寫的第一封信就達15000多字。公方彬還善于用自己的成長經歷來闡明人生的一些基本觀點,深深地影響著他身邊的每一個人。
去年8月,公方彬回鄉探親,蒙陰一中的領導說給孩子們講一講吧。公方彬沒提一句捐款的事,而是面對那些似曾相識的面孔和孩子們談了如何做人、如何看待痛苦和成材之路的問題。他用自己的人生經歷給孩子們上了生動的一課,禮堂里座無虛席,就連過道里也站滿了人。他說人不是生下來就找苦吃,但人不能怕吃苦。不吃苦就不知甜的滋味,所以才有歷練一說。只有經過千辛萬苦獲得成功才會格外珍惜,不會輕易放棄,也只有真正體會過愛心的人才真正懂得做一個有愛心的人的涵義。他還針對不同的問題寫出了《農民子弟成才的出路在哪里》、《愈挫愈奮,百折不撓,始獲碩果》、《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找準自己的人生支點》、《永遠對人生充滿希望》等20多萬字的書信集。
現在北京大學讀書的趙傳峰是1993年讀高中時得到公方彬資助的,趙傳峰家有4口人,妹妹未讀完初三便回家干活了。趙傳峰上學時沒有錢買書,就只好借別人的,抄別人的學習資料,背寫英語單詞舍不得用紙和筆,只是用筆帽在紙上劃,在生活上,連牙膏、香皂都買不起,沒有錢買學校的飯,星期天回家時帶一疊煎餅,一飯盒晾子,夏天菜容易發霉,還要挑揀著吃兩三頓,不舍得倒掉。1993年9月公方彬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此后每個學期都會按時寄來200元錢,后又增加到250元,第一次從校長手中接過捐款時,趙傳峰的心情難以用語言表達。母親流著淚說:“這錢是公叔叔給你讀書的,家里再窮也不會亂用。”4個學期公方彬共給他捐款900元。趙傳峰到大學報到的當天,公方彬去學校看他并給他留下500元錢,拿著錢,趙傳峰說不出話來。報到前,趙傳峰曾到公方彬父母家去過,家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兩位老人仍住在二十年前蓋的茅草房里。在對趙傳峰物質幫助的同時,公方彬還經常來信鼓勵他好好學習,教育他如何做人。并且給他寄來了自己的著作《困惑與選擇》、《美·藝術·教育》、《人世的感悟》、《人類的頓悟》、《人生的醒悟》等書,趙傳峰沒有辜負公方彬的期望,考入了北大的他先后擔任了學生會部長,本科生黨支部書記,并且還兼修了“經濟學”雙學士,被北大錄取為免試研究生。在趙傳峰考入北大的第四個學期,他主動讓公方彬停止對自己的資助,決定勤工儉學。公方彬激動地笑了。他說:“我在乎的不是錢,而是看著一個個孩子能成長為自強自立的人,我心里高興。”說話間的公方彬眼睛紅紅的。趙傳峰含著眼淚說:“公叔叔對我的影響是金錢衡量不了的。”
王琦是山東蒙陰一中的學生,她學習很刻苦,個人奮斗意識也很強,可就是不能正確對待挫折。在給公方彬的信中她訴說了自己的理想和內心深處的憂慮,以求得到思想上的幫助。公方彬幾次寫信啟發她,在她有成績時及時鼓勵,在她有壓力時幫助勸導。王琦第一次參加高考落榜后一時對前途失去了信心,公方彬及時寫信鼓勵她,從古今中外一直到自己的經歷,諄諄誘導,句句含情。并且又寄來了復讀費。經過一番思想工作,使王琦很快放下了思想包袱。去年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山東曲阜師范大學。入校前一夜,她一宿沒睡,趕著給公方彬繡制了一雙鞋墊,以表達內心的感激,繡了一夜哭了一夜。她在給公方彬的信中說:“公叔叔,是你教會了我怎樣做人,這筆寶貴的財富我將終生收藏,并且我也會像您那樣永遠保持一顆向上的心,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
公方彬是一位理論工作者,他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他以自己的言行影響著更多的人。到部隊代職期間,他以普通一兵的身份與基層官兵們打成一片,了解他們的思想和情感,與他們共同探討人生中碰到的各種問題,從思想上幫他們排憂解難,給年輕的戰士樹起了一個做人的榜樣。他還針對當今各種思潮對年輕一代的影響,以自己多年思考的積累,寫出了《人生的醒悟》、《人類的頓悟》等著作。
他周圍的年輕人都說:公研究員就是我們做人的一面鏡子。公方彬卻說:是那些貧困學生的思想和情感深深影響著我,感動著我。孔德菊是公方彬在沂蒙山區捐助的30個孩子中的一個,她父親去世,母親有病,弟弟年幼,一家人的生活靠66歲的伯伯支撐著。被學校保送到縣重點高中的孔德菊既喜又憂,最終是公方彬幫助她安心進了學校。去年8月,公方彬見到了孔德菊一家,提出把她弟弟也作為自己的捐助對象,并留下了新學期的學費。但他一到北京就收到了孔德菊的來信,她在信中說:“您已幫助了我,我母親不想再給您增加負擔,我們全家認為,應該把機會留給別人。弟弟也說,給他一年的機會,讓他拼一拼,如果考上高中,再接受這份幫助也坦然些。”
在公方彬的心目中,他18年的最大一筆財富就是學生們寫給他的800封來信。他說每次翻開他們的來信,心靈深處都會受到深深的震撼,看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刻苦學習的韌勁,自己的心靈也受到凈化和磨礪。
親情是他愛心的支點
在老家,年事已高的父母至今還住著20年前蓋的草房里,穿著樸素的衣服,過著儉樸的生活。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大美德。作為公方彬更能深切地體會到這個字的涵義,他又何嘗不想讓自己的親人生活得好一些呢?每當他提出要為父母蓋房子或給他們錢時,他們說什么也不肯要,老人說:“我們年紀大了,不講究什么,你掙點錢不容易,就把它花在你想干的事業上去吧!”于是,他只好又把錢寄給了學生們。
妻子溫柔賢惠,通情達理。結婚十多年一直在默默支持他的事業。近兩年,她患了甲亢病,身體很虛弱,有時下班擠公共汽車回來累得連飯都不想吃,每當看到這種情形,公方彬心中總會升起一種內疚。一次,他勸妻子:“太累了,就打個車回來吧!”妻子嘆了口氣:“我一月那幾百塊錢,哪舍得打車?這些年你的工資和稿費又有多少到我手中?”話雖這樣說,但她每日還是抱著病體在公共汽車的顛簸中穿梭于單位和家之間,丈夫忙或出差時還要代他到郵局匯款或捐獻衣服。
6歲的兒子長得天真可愛,小家伙在記者身邊問這問那,顯得很高興。恰好有一電話公方彬忙著要接。小家伙自告奮勇要給記者放電視,他說,那里面有他爸爸。誰知摁來摁去就是不出像,急得他大叫:“爸爸快來,電視又不聽我的話了。”放下電話,公方彬左調右調,屏幕上終于出現了人影,他笑了笑:開這個電視,是我的“專利”,我不在家,他們娘兒倆就只好“望電視興嘆”嘍!
記者還看到,他的組合櫥也都是過時的,并且只須一用力,抽屜底就會被拉掉……
公方彬說:“我這個選擇是一種理性的選擇,人活著總得有個價值。我是一個理論工作者,我想通過我的筆、我的言行來影響更多的人,讓人們感受到這個世界處處充滿愛,處處充滿著真情。當然絕對的奉獻是沒有的,人們在奉獻的同時也得到了,要問我得到了什么,那就是精神上的回報,社會的認可。”
(孫現富)
上一篇:別在該動腦子的時候動感情
下一篇:只做那些對自己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