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癥狀:孩子是不是得了精神病
一個夏天的早上,校園里一片寧靜。突然,校長辦公室門外一聲“報告”打破寧靜。校長驚異的拉開門,一個高中男孩恭敬而嚴肅地站在面前。男孩莊嚴而激動地說:“校長,請給我開一封介紹信,如果可以的話,我愿將生命的三分之一去換取俄羅斯博物館的一個中國印跡……”
校長很有點暈:這是怎么回事?校長讓自己鎮定了一下,說:“你有什么事?想說什么?用筆寫下來,可以嗎?”
男孩虔誠地顫抖著接過校長遞過來的筆,坐在桌旁。大約幾分鐘后,雙手遞給校長一篇《我的理想》——
如果可以的話,我愿將生命的三分之一去換取俄羅斯博物館的一個中國印跡,如果可以的話,另三分之一拿去慰藉苦痛者的心,剩下的三分之一,我來思索,是否可以回來做一些我還沒有做的,是否將365天平分……現在,是否有航班一直等著我,我只須您一封信,信封由您設計,信封內只裝一顆熾熱的中國心……
在高中,我的所作所為代表著學校,在他鄉,我必將代表中國。現在,我什么都不缺,缺的只是您的一封信……
現在我決定了,將我生命的另三分之一放在那苦難的地方,我會把我所有的書籍給那些沒有書的孩子……
其余的三分之一,我在這里……
你問我為什么要這樣,從我生下來那天,就注定會這樣,因為我決定要實現我曾立下的誓言。
我已經決定,圍著坐標原點旋轉……
校長不看則已,一看真的暈得“旋轉”了:這個學生怎么了?他究竟要干什么?校長的大腦“旋轉”之后,第一反應是當即請來了家長。男孩被婉言留在校長辦公室。校長一直懸著心陪著男孩,生怕男孩一出門不知會“旋轉”到哪里。
男孩的父母聞訊,更是“旋轉”的發暈,馬上聯想到前些日子的一件事。他們只知道孩子是個內向老實的人,一向踏實念書,成績也不錯。前不久的一天晚上,孩子突然和爺爺奶奶說,自己要到大西北,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當時弄得全家人一頭霧水,就擔心孩子出點什么事。真是怕啥有啥,現在孩子真出事了。校長和家長初步溝通,擔心跑到了一塊:孩子是不是得了精神病?
于是,男孩被帶回家,家里不敢離人。男孩越是說自己沒病,家里越是不放心。第二天,家里帶男孩去看醫生。醫生說男孩沒有什么。三天過去了,男孩強烈要求上學,說自己沒病,就是一顆愛國心。家長還是弄不懂孩子的心思。最后,經人介紹來到了心理咨詢室。
心理把脈:是理想不是妄想
在心理咨詢會話中,男孩沒有任何精神障礙的癥狀,沒有任何精神錯亂的表現,思維清晰,語言準確,情緒正常,舉止得當,眼神里流露的是真誠、智慧和善良。而且,男孩主動來訪說明男孩有很好的自知力。心理咨詢會話首要的一個功能就是診斷。現在可以肯定男孩沒有精神病。其實,醫生的診斷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怎樣解釋男孩在前面故事中的言行。
男孩伸出手掌鄭重地按在自己的胸口:“是他們誤會了,我真的沒有病,我就是一顆愛國心。”隨后,男孩解釋說,隨著自己長大,愛國的心越來越強烈。前幾天,語文課上學的一篇課文寫到文物流失國外,激發了自己的愛國熱情。周末晚上又看了一個愛國題材的電視,久久不眠。第二天早上依然激情澎湃,很早來到學校,沒有見到老師,就直接去找校長了。以前說去西北,也是看了電視,感到西北人民太苦了,就想去幫助他們,睡前就情不自禁地和爺爺奶奶說起。可他們不懂我的心……
看我聽懂了他的心思,男孩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現在明顯看出,男孩想去西北,去俄羅斯,是出于愛國心,是理想,不是妄想,是青少年心理發展的正常現象。
那么,男孩寫給校長的信又怎樣解釋?為了進一步的診斷,我們約定了第二次會話的時間,請男孩帶來幾篇以前的作文或日記,并帶來所學的那篇課文。
第二次會話,男孩帶來他們的語文課本。那篇課文是余秋雨寫的《道士塔》,里面談到敦煌文物流失國外的屈辱,其中有兩節特別激動人心。男孩說,最打動自己的就是這兩節。致于俄羅斯博物館有中國文物,是老師講課談到的。男孩說,當時在課堂上就很動情,很投入,周末又看了愛國題材的電視劇,就激情燃燒了。這,讓我們進一步看清了男孩言行的來龍去脈。
男孩那似乎令人費解的信又該怎樣解釋呢?看了男孩的作文和日記,我發現這是一個很有文學天賦的男孩。他寫的東西都有一種散文的味道,語言風格與寫信的語言風格一致。這樣散文化的語言風格,加上寫信時情緒沖動,在不了解背景的情況下,信就讓人難于理解了。男孩解釋說,自己想去換回流失國外的文物,又想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又想到自己現在學業未成,所以有了生命的三個“三分之一”的說法。致于結尾的“圍著坐標原點旋轉”,是說自己的決心堅定不移。其實,不用解釋,只要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細心體察,男孩信中的意思也是可以理解的。
心理處方:擺正理想與現實的關系
男孩知道我讀懂了他的心思,晶瑩的淚花中露出了笑容。最后男孩說,經過幾天的思考,懂得了有愛國理想,還要腳踏實地。應該學會擺正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為了實現理想,現在,最重要的是在校園里踏踏實實地完成好自己的學習任務。
不久傳來好消息,男孩已經在校園里安心學習了,一切正常。大家懸著的一顆心終于放下來了。
我們常常說孩子不懂父母的心,其實,更多的時候是我們不懂孩子的心。因而,孩子的心靈陷于迷茫的時候,我們束手無策,甚至是幫了倒忙,讓孩子心靈陷于更深的迷茫。只要少一些自以為是,只要少一些武斷專行,只要多一些細心體察,只要多一些交流溝通,我們都能向孩子的心靈世界走近一步。
一個有驚無險的故事結束了。青少年應該怎樣善待自己的理想?成人應該怎樣讀懂青少年的心靈?故事留給我們深深地思考。
【馬老師微語錄】只要少一些自以為是,只要少一些武斷專行,只要多一些細心體察,只要多一些交流溝通,我們都能向孩子的心靈世界走近一步。
上一篇:孩子分班猶豫不決怎么辦
下一篇:孩子越來越不像話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