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才能放下
淡定才能放下
淡定是一種很高境界的修養
最近非常流行“淡定”一詞,什么叫“淡定”?淡是平淡,對于任何事情,不管是天下大事或個人身邊瑣事,全都以平淡的心看待,所有得意的事、失意的事,也都能用平淡的態度處之泰然。定是安定,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不管發生任何事,都能夠處變不驚,從容篤定。淡定是一種很高境界的精神修養。
淡定紅茶的故事
臺灣網絡流行一則淡定紅茶的故事,有一天在一個餐廳,一對男女朋友鬧分手,女生歇斯底里地抓狂哭鬧,男生卻在一旁慢條斯理地吃他的三明治,還問女生要不要喝紅茶。沒多久,這則故事流傳開來,飲料店的紅茶,也變得非常熱賣。男女情侶吵架是時有的事,問題是女生在大哭大鬧之際,那位男生居然還能非常鎮靜,照喝他的紅茶,照吃他的三明治,這樣子的修養,可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相傳在福州市也曾發生一件非常淡定的事。一個年輕人騎機車撞上公交車,整只左腳被卡在公交車的擋泥板內,雖然血流如注,他卻神色自若,十分悠閑地打手機等待救援。
臺灣名作家琦君女士形容她先生為人處世十分淡定,“即使后面有老虎追來,還會回頭看是公的?或是母的?”文人的筆,總是喜歡夸張。
淡定是生活的修養
清鄭板橋《竹石》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子為歲寒三友之一,前兩句寫竹子牢牢咬定青山,把根深扎在破裂的巖石中,后兩句則描述竹子雖然受到千萬種磨難打擊,依然堅韌挺拔,不管來自東南西北哪個方向的大風,都不能把竹子吹倒。詩人雖然是在贊美竹子堅定頑強的精神,卻也在形容讀書人應有的骨氣和操守。而從另一角度而言,正因為能夠堅持,所以能夠淡定。人生難免也會有各種風風雨雨的打擊、挫折,能夠經歷苦難、飽嘗風霜的人,最后才能領悟出淡定的人格修養,就像北宋才子蘇東坡,因為懷才遭忌,一生多次被貶謫。《定風波》一詞:“莫停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枝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即寫于被貶謫黃州所作。出游遇雨而無雨具,就隨緣自在,吟嘯徐行。最后三句尤為精彩。“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只有具備大智慧,能夠大解脫的人,看待人生的潮起潮落,才能如此淡定、灑脫、豪邁。
另外,南宋蔣捷《虞美人》一詞:“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人生三個階段,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整天在歌樓酒榭之中,不知人生疾苦。中年人為了家庭、事業、功名利祿、奔波勞碌,浪跡江湖,如同離群的孤雁,在西風中悲鳴,充分顯現中年人的悲哀寂寥。到了老年,一切悲歡離合,恩恩怨怨,全都看破看透,回歸淡定的生活。
王國維《人間詞話》提出人生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人生三個境界,總在最后“驀然回首”,年過六十才知道五十九年之非。
寵辱不驚
《老子》第13章:“寵辱若驚。”什么叫“寵辱若驚”?老子解釋說:“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為寵辱若驚。”寵是尊寵,辱是羞辱,在世人的心目中,寵為上,辱為下,得到尊寵就覺得很顯貴,得到羞辱就覺得很丟人,不管是尊寵或是羞辱,得到時很驚恐,失掉時也很驚恐,即所謂患得患失的心理。
人心本來像是一潭平靜的池水,因為各種得失、禍福的刺激,就讓平靜的心湖激起陣陣漣漪,甚至掀起洶涌波濤。我們看金鐘獎、金馬獎等各種頒獎典禮,當頒獎人宣布得獎名單時,得獎人聽到得獎的當下,都是充滿驚喜的表情,這就是“得之若驚”;而聽到落榜時的剎那,臉上流露失望的表情,也就是“失之若驚”。
一個人的修養,能夠到達“得意事來,平淡視之;失意事來,平淡視之”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只有飽嘗人間冷暖,經歷各種苦難的考驗,水里來,火里去,出生入死的人,才能看透、看破一切的得失、禍福。
生命是一連串失失得得的過程,人生的堅持、執著,往往要到臨終之前才能醒悟,萬般都是空幻、虛無,唯有最平實的生活,才是最真實的生活。
孟子四十不動心
孔子自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孟子自述“四十不動心”。所謂“不動心”,是氣定神閑,從容不迫,明辨事理,不為外界的是非、名利所惑所苦。
不動心,不是不去動心,而是心不為所動;不去動心,只是消極的態度,如《孟子》書中告子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不中聽的話,不放在心上;不契合的事,不要去動氣。
不去聽、不去看,不表示事情不存在,“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只是逃避問題,不敢面對問題。不是認為沒有問題,就沒有問題,問題不會自己消失,只有勇敢面對,勇敢承擔,把問題解決才沒有問題。孟子“持其志,無暴其氣。”是勇敢面對問題,努力去解決問題。一個人沒有煩惱,有的是不知道什么叫煩惱,有的是能夠超越煩惱,不以煩惱為煩惱,所以沒有煩惱。
孟子為什么能不動心呢?宋儒程子說:“心有主,則能不動矣!”孟子一生的職志,以繼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自居,提倡性善,主張王道,目標非常明確,而且能夠擇善固執,一以貫之;心無旁騖,當然就不會被外界的是是非非所動心。
人生所以有疑惑,是因為對事物的真相看不清楚,是因為自己沒有定見,心無所主。心有所主,就不會彷徨失措,跟著外界的風風雨雨而翩翩起舞,以致喜怒不定,苦樂無常。
生活淡中有味
談淡定,聯想到蘇東坡和佛印的一則趣談。佛印的廟在長江北岸,東坡住長江南岸。一日東坡過江拜訪佛印未遇,留下一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佛印回來后見此詩,批一屁字,叫人送給東坡,東坡很生氣,操舟過江理論。佛印笑說:“八風搬不動,一屁過江來。”面對人生種種的挑戰、挑釁,我們不也常常憋不住氣而做出可笑又可氣的事嗎?
追求淡定的人生,就要從不貪不急著手,而且要勿驕勿躁。一位哲學家在樹下休息,驕傲的國君經過他的身邊,問:“哲學家,有什么可以幫你的嗎?”哲學家回答說:“國君,你唯一能幫忙的就是請你讓開一點,不要遮住我的陽光。”人到無求品自高,哲學家氣定神閑,非常淡定,國君的尊貴并不是他羨慕的對象。
淝水之戰,東晉以八萬兵力打敗號稱百萬大師的前秦八十萬人馬,當捷報傳回首都建康的時候,宰相謝安正跟朋友下棋,他隨意看過軍報,便擱置一旁,繼續下棋,似乎一切皆在意料之中,十分的篤定。然而,下完棋步入室內,過門坎時,木屐屐齒碰斷了而不自覺,可見內心仍是起伏不定,不過,在下棋的當下,能夠顯示他的淡定,已經難能可貴。
在這個充滿焦慮的年代,很多人整天繃緊神經、忙碌、慌亂。人們的情緒非常容易沖動,甚至老想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事,說一些不理性的話,損人而不利己。提升職場抗壓的能力,首先,必須建立正向的人生觀,凡事都有正反兩面,樂觀的人看到問題后面的機會,悲觀的人看到機會前面的問題。如果凡事只看到負面的人,一定是消極、悲觀、焦躁、不安,而能夠從正面看待問題的人,則能積極、樂觀、自信、沉穩。
其次,要培養豁達的心胸,體悟生命的無常、短暫。人生是計較不完的,不和別人計較的人,別人就不會與他計較,愈是計較的人,愈是得不到好處,占不到便宜。“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不只蘇東坡有此浩嘆,所有世人都應有此理解。
第三,要學習自我的松弛。我們雖然不是擁有很多,但不是一無所有;我們雖然失去一些,但不是失去全部。每個人的生活都很苦,我們并不是最苦,當我們為沒有鞋子穿而苦惱的時候,要想到有人連腳都沒有。所以要學習放輕松,不要把日子填滿,留一點時間給自己,留一點生命給自己,不要和自己過不去。花開花謝,潮起潮落,都是自然的現象,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吃慣大魚大肉的人,偶爾吃吃青菜豆腐,也是人間美味。
第四,調整生活的習慣。健康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常的生活,飲食起居定時定量,規律節制。生活習慣有好、有壞,我們要減少壞的生活習慣,如酗酒、抽煙、熬夜,都是有害身心健康;我們要培養好的生活習慣,如早睡早起、定時運動和休閑。
第五,降低欲望的追求。欲望是痛苦的根源,不管是物質的欲望或是精神的欲望,如果不能滿足、實現,就會造成各種的苦惱,甚至帶來不同的疾病。《菜根譚》:“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歡喜隨緣,何等自在。快樂不是擁有很多,而是要求很少。一個人能夠降低對欲望的追求,才能夠從容不迫,不急不躁,泰然自若。
人生沒有回得去的事,也沒有過不去的事。我們要放下煩惱,放下痛苦,放下不安,放下恐懼,放下一切不健康、不快樂的事,一定要從改變心態開始。能夠淡定,就能放下。
上一篇:果斷才能放下
下一篇:知止才能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