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斷才能放下
果斷才能放下
果斷是成功者的人格特質(zhì)
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領(lǐng)導(dǎo)者都有一個共同的人格特質(zhì),就是具有果斷的特質(zhì),沒有一個優(yōu)柔寡斷、猶豫不決的人,會是一個成功的領(lǐng)導(dǎo)者。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也常常要做許多的決定,這些要做決定的事,有的很瑣細,有的很重要。前者如穿什么衣服赴約會,用餐時間,到底要吃中餐或是吃西餐,要去哪家餐廳用餐,這些問題如何做決定,雖然不會對生活有太大的影響,但是也往往頗費思量。至于選擇念書的學(xué)校、選擇工作、選擇結(jié)婚對象,對我們一生的幸福,就會有深遠的影響,不能不謹慎。
我們每天幾乎都要接受許多的考驗,考驗我們對處理事情的決斷能力。天下事有一方面的好處,就會有另一方面的壞處,禍福相伏相倚。有的事從近程看是好,從遠程看卻不好;有的事從近程看并非有利,從遠程看卻是有利,取舍之間,并非易事。不管是大事或是小事,重要的事或是微不足道的事,都要能夠當(dāng)機立斷,做最明智、最正確的決定。
面對任何事情,我們都不應(yīng)該莽撞速做決定,以免逞一時快意而遺留終身遺憾。感情用事常會誤事,我們必須抱持理智的態(tài)度,冷靜分析,深思熟慮,做最有利的選擇,做最少傷害的抉擇。人生的每個抉擇,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賭注,輸贏之間,難以預(yù)料。細小的事、影響不大的事,比較容易做決定;重大的事、影響深遠的事,則很難馬上做決定,平時除了努力培養(yǎng)自己果斷的能力,還要虛心請教父母、師長、朋友、專家,參考別人的智慧與經(jīng)驗。
培養(yǎng)果斷的能力
果斷的能力,一部分來自天賦,一部分來自學(xué)習(xí)。性格決定命運,個性優(yōu)柔寡斷的人,做事三心兩意,腳踩很多船,什么都想要,結(jié)果是什么都要不到。棒球好手王建民談他的成功之道,就是努力投好每一個球。每一個球的投出,都是全心全意,全力以赴,不會心存僥幸等待下一次的機會。輕易改變決定的人,朝三暮四,反復(fù)不定,不會是成功的人;會改變第一次,就會改變第二次、第三次。沒有任何事可以一改再改而成功的,何況我們常常沒有機會可以一改再改,人生的演出都是現(xiàn)場實況轉(zhuǎn)播,而不是一再NG。如果我們不養(yǎng)成果斷的好習(xí)慣,在需要作決定的時候,當(dāng)機立斷,明快果決,就會錯失許多成功的契機。
不經(jīng)一事,不長一智,人生的經(jīng)驗,多半是從失敗、挫折中體悟出來。沒有天生的贏家,不怕失敗的人,才有機會成功。人生的道路,不會一直平坦,處順容易處逆難。在逆境中能夠?qū)移蛯移穑酱煸接拢艘袌詮姷囊庵荆軌蚺囵B(yǎng)良好的思維判斷習(xí)慣,在緊要關(guān)頭做出最好的抉擇。有些人做一事后悔一事,說一句話后悔一句話,都是因為事先沒有縝密的思考,輕率行動、說話。與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先周密分析判斷,利取其大者,害取其小者,才能得到最佳的勝算。
兩難之間,當(dāng)機立斷
人生的痛苦很多,對事情難做決定,也是痛苦的根源之一。當(dāng)斷不斷,反受其亂。任何事情都是得失互見,我們往往只見其一,不見其二;只見其利,不見其弊。處理事情的正確態(tài)度,是要能夠全面周詳?shù)目创瑘?zhí)簡馭繁,抓住問題的核心,分析利弊得失。
有舍才能有得,總要付出才有回報,贏面大的就要去做,贏面小的就不要去做,而贏面的大小,不全是從利的角度來看,更要從義的角度來看。該做的事才做,不該做的事就不要做。做人做事的原則,要能夠掌握本末、輕重、緩急、先后,“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道,就是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我們所以會有兩難,是因為分不清楚何者為本,何者為末,何者為輕,何者為重,何者該緩,何者該急,何者該先,何者該后。做事亂了步調(diào),做人亂了分寸,當(dāng)然就會有許多疑慮、煩惱、痛苦。
果斷的能力,來自敏銳的觀察與判斷,也來自強烈的決心與毅力,最重要的是心要有所主,心要拿得定主意。心有所主則不惑,心有所主才能有定向、定見、定力,凡事不會疑惑不定,而知所取舍、進退。
人生沒有放不下的事
生命是無可取代,有生命才有一切,生命沒有了,名利、家庭生活,全都沒有意義。很多人都知道煩惱是痛苦的根源,而之所以會有煩惱,是因為壓力太大。當(dāng)個人的壓力大到無法承擔(dān)時便會崩潰,便會造成生理、心理的疾病,甚至嚴重到喪失寶貴的生命。在生命與名利之間,當(dāng)然生命比名利重要;生命與愛情之間,當(dāng)然生命比愛情重要。
有生必有死,這是宇宙不滅的定律。人從出生就開始走向死亡,人生之旅有長有短,遲早都要走到終點。生命沒有了,什么都沒有了,早放下、晚放下,人生遲早全都要放下,想通了、想開了,人生哪里還會再有掛礙呢?
既然人生沒有放不下的事,為什么很多人還是非常執(zhí)著,還是心存貪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個性柔弱,內(nèi)心矛盾,捉拿不定,想要解除痛苦而又抱著痛苦不放。人生最珍貴的是什么?為人處世應(yīng)該如何掌握本末、輕重、緩急、先后?如果急其所緩,緩其所急,本末倒置,先后失序,便要章法大亂,脫軌脫序。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我們能明白人生沒有放不下的事,就不會再執(zhí)著于非要不可的事,再執(zhí)著于不忍放下的事。放下的真義,并不是一次全部放下,也不是現(xiàn)在馬上全部放下,只要還有生命的存在,便還有很多不能放下、不必放下的東西,而且所謂放下,是指放下該放下的東西,放下沒有用的東西,放下為了使生命更完美、更自在、更愉悅而不得不放下的東西。快樂是人生第一要義,凡是讓生命不得快樂的東西就該放下。把所有讓生命不能快樂的東西全都放下,人才能夠幸福快樂。
佛家講人生八大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苦、五蘊盛苦。人生真是有很多煩苦。那么,要如何離苦得樂呢?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態(tài),要勇于面對、承擔(dān)。身體之苦要注重保養(yǎng),心理之苦要注重調(diào)養(yǎng),參透人生的無常,保持一顆清明寧靜的好心情。放下執(zhí)著,轉(zhuǎn)念包容,心存歡喜、感恩、感謝,人生充滿喜樂、歡欣、愉悅。
果斷的人是智者、仁者、勇者
孔子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為什么智者不惑呢?智者灼見事理,對事物有明確的看法,能夠分辨是非、善惡、得失、禍福,以為立身處世的原理原則,故不惑;為什么仁者不憂呢?仁者宅心寬厚、善待別人,就算被別人欺侮、占了便宜,也不會斤斤計較,不與別人為敵,故不憂;為什么勇者不懼呢?勇者見義勇為,當(dāng)仁不讓,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敵,雖千萬人吾往矣,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故不懼。
果斷的人,當(dāng)機立斷,為所當(dāng)為,不為所不當(dāng)為,這也是有智慧的人。人生有智慧,才能對事理有通達的看法,知道人生不會是十全十美,知道人生禍福參半,所以,果斷的人不會求全責(zé)備,而會發(fā)揮充分的智慧做最好的抉擇,凡事不會貪求,也不會猶豫不決。
果斷的人,對事物有圓融通達的看法,能夠以一顆寬大的心包容人生的殘缺,像仁者一樣,寬厚慈悲,善待自己,寬待別人。煩惱的產(chǎn)生,來自壓力與負擔(dān)。家里太多的雜物,即便所費不貲,也要舍得清理、丟棄,才不會堆積成為累贅。滿頭亂發(fā)顯得消沉頹廢,沒有精神氣力,修剪之后,立刻神清氣爽,氣色飛揚。我們在人生大道要能夠輕松以行,一方面要減輕自己的肥胖體重,一方面要放下過多的包袱行囊。果斷的人懂得割舍放下,把自己多余的財富、時間、體力拿去幫助別人,利人又利己,既幫助了別人,也幫助了自己。
勇氣有血氣之勇,有志氣之勇。逞強斗狠是血氣之勇,堅毅果敢是志氣之勇。孟子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反省自己,覺得自己理虧,雖是一般老百姓,我們心里也會不自在;自認為理直,就是有千萬人,也會勇往直前。志氣之勇是大勇,匹夫之勇是小勇。勇者不懼,不只是不懼生死,也是指不懼強權(quán)、惡勢力。果斷的人不是逞一時快意,而是經(jīng)過明智的抉擇,堅持做對的事,堅持把對的事做更好,不受威脅利誘,不受情牽物累,不合禮的事,勿聽、勿言、勿視、勿動。所以,果斷的人是智者、仁者、勇者。
懂得割舍是人生的智慧
以前我們生活在貧窮的年代,沒有東西吃,父母常會要求我們早一點睡。因為睡過一天,就多活一天。在沒得吃的年代,有得吃就好,現(xiàn)在有得吃了,就要求吃飽、吃好、吃巧,還要講求氣氛、情調(diào)。
我們常常因為要求太多,不能得到滿足,所以很痛苦,懂得不貪求的人,才是快樂的人。做人很難不要求,但是可以少要求。人生也常常處在兩難之間,魚與熊掌難能兼得,左右為難,瞻前顧后,就會錯失良機。面對利害、得失,我們都知道要利取其大者、害取其小者,得取其多者、失取其少者,但是什么是真正的利、真正的害?什么是真正的得、真正的失?很多人沒有能力、沒有智慧去分辨清楚,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天下事一得一失,禍福相倚相伏,從短程看是利,從長程看可能未必是利,我們不能太近視短利,瞻前而不顧后,我們更不能只談利不談義。我們做任何事,只問該不該做,而不是問有利沒利。生命追求的是價值而不是價格,人不是物,不是只看價格高低,而是看價值大小。所以,整體而言,我們應(yīng)該要很清楚,生命的本質(zhì)是什么。如果在生命中只能剩下最后的選擇,我們要選擇什么。如果在生命中必須放棄一些需求,我們先要割舍的是什么呢。工作是為了生活,很多人卻因為工作犧牲生活,人生是一條悠悠不盡的天涯路,我們應(yīng)該非常理性、理智地知所取舍,而且勇于果斷。一舍一得,能舍能得,難舍處能舍,才能在難得處有得。
上一篇:無求才能放下
下一篇:淡定才能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