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才能放下
無我才能放下
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人對理想的追求,是沒有古今中外之分。生而為人,到底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到底人生的價值在哪里?往往是每個人吃飽喝足,午夜夢回的時候,常常會想到的問題。生命不只是一種存在,生命追求的是意義與價值。生命的意義是生命要有意義,生命的價值是生命要很有價值。所謂生命有意義,是指生命的存在,不只是活著而已。
每天眼睛一張開,就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每天從早上醒來到晚上上床入眠,必須很清楚今天有哪些該做的事,哪些想做的事,哪些能做的事,擴而言之,這個星期、這個月、這一年、這一生,會有哪些該做的事,哪些想做的事,哪些能做的事,生命得來不易,不能空白浪費,因為每一天活得很精彩,這一生才能活得很光彩。至于生命價值的涵義,則是指我們的生命對別人有價值,這就是我們生命的價值。當兒女對爸、媽說有你真好,這就是爸、媽的價值;學生對老師說有你真好,這就是老師的價值;男女朋友對對方說有你真好,這就是情人的價值。
談到生命的理想,有人志在高山,有人志在流水;有人志在兼善天下,有人只求獨善其身。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不可強也。不管個人的志向是力爭上游或是甘于平淡,是擁抱群眾或是關懷自己,每個人都要先求得自己內心的安頓。立己才能立人,達己才能達人;泥菩薩過河,自身都已難保,哪有能力去普度眾生呢?
追求和諧快樂的人生、幸福美滿的生活,是每個人共同的愿望。但是生活在21世紀的今天,為什么很多人還是不快樂、不幸福呢?當今的社會比起過去,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非常豐盛,科技發達,交通便捷,信息普及,吃的、住的、穿的、用的,都比過去富足多了,可是很多人的內心還是十分空虛,生活緊張而忙碌,擁有財富卻未必能享有財富,有物質而不一定有質量。
有人形容現在是一個狂飆的年代,是一個亂象叢生的年代,是一個不安定的年代,是一個矛盾的年代,也是一個充滿沖突的年代。是正義與邪惡的沖突,是公理與私心的沖突,是純真與虛偽的沖突,是守法與脫序的沖突,人心更是時時刻刻處在是非、得失、禍福、利害的沖突中。
人心的陷溺
老子著《道德經》五千言,是道家思想的始祖。老子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以至對全體中國人生活的影響,與代表儒家思想的孔子,有同等的重要性。《老子》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人類的文明越進步,各種聲色犬馬的誘惑,就越是爭奇斗艷。百貨公司、超級市場里各種漂亮的服飾、珠寶、食物、日用品,五顏六色,令人看得眼花繚亂,“走過、經過,不要錯過”,各種美色、美味,都使人心動而且會行動。
適度追求物質的享受,并不是壞事,奔波勞碌一輩子,當然是希望能過好日子,有富裕的生活。但是過度的奢華淫逸,未必有益健康,而企求超越自己能力的物質享受,更是痛苦的根源。
人生的痛苦,往往來自太多的欲望。什么叫有錢?一方面是指有用不完的錢,一方面是指只有有限的錢。一個不滿足的人,再多的財富都嫌不足,何況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有錢,還有人比你更有錢。德國思想家史懷哲的母親告訴他說:“錢夠用就好,多了只是拿來炫耀別人。”我們只要能夠衣食不缺,心想事成,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財富、地位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人從物質方面得到的滿足,是一時的、短暫的、無常的,人從精神方面得到的滿足,才是長久的、持續的、永恒的。生富貴而安富貴,生貧賤而安貧賤;有錢的人不必裝窮,窮苦人家也不必打腫臉充胖子,了解自己的需要與能力,過自己適合的生活。
名利很可愛,但不是唯一的可愛,人生有比名利更可愛的東西,如個人的健康、和諧的家庭、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類的生活,不全是來自物質的享受,更為重要的是內心的愉悅。物質的享受往往只能給人感官上的刺激,好聽、好看、好吃、好玩。喜歡吃辣的人,愈吃愈辣;喜歡吃甜的人,愈吃愈甜。感官的刺激,愈演愈烈,終至狂亂而不能自拔。
天下事一長一短,窮人有窮人的苦,富者也有富者的苦;富者有富者的樂,窮人也可以有窮人的樂。我們可以羨慕別人的財富、權位,但是不必嫉妒,快樂做自己最為重要。
欲望太多、私心太重,是煩惱的根源
人生是個臭皮囊,每天要吃、喝、玩、樂,百年生命,就有無盡的需求。人餓了要吃,渴了要飲,今天吃飽了、喝足了,明天、后天,依然要吃、要喝,何況人生不只是吃飽喝足的需求而已,人在物質方面的欲望,是永無止境的。偏偏人生是有限的,我們只有有限的歲月、有限的體力、有限的財富,我們沒有辦法滿足所有的欲望,當欲望不能得到滿足時,便會傷心、難過、煩惱、痛苦。
人生的煩惱與痛苦,除了來自欲望太多,也來自私心太重。所謂私心太重,就是心里只有自己,沒有別人,凡事只從自己的角度看待,做不到也從別人的觀點出發,于是就容易發生利益的沖突,而產生各種爭執,糾紛。心里只有自己而沒有別人,就是自私的人,一個只愛自己而不愛別人的人,怎么會得到別人的愛呢?
做人不能沒有自己,做人不能只有自己,心里有別人,是人格成熟的開始。小孩子人格不成熟,心里只有自己,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不會管到別人要不要吃。自己喜歡的玩具,不會想到父母有沒有能力買。大人求名、求利,錙銖必較,與人爭執,其實也是人格不成熟的表現。
另外,一個人心里有了一個我,就有了你、有了他,有了分別心,就會比較、計較。很多人不是不服輸而是輸不起,時時與別人比較、計較,處處與別人比較、計較,事事與別人比較、計較,于是難免和別人發生沖突、紛爭,惹出是非、禍患,傷己傷人。當然,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沒有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會去愛別人。愛人從自愛開始,唯自愛者能有所愛,唯自愛者才有能力愛人,唯自愛者才有條件被愛,自愛不是自私而是自尊自重。
儒家思想最可貴的地方,是推己及人的工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敬愛自己的老人家,推而去敬愛別人的老人家;從疼惜自己的小孩,推而去疼惜別人家的小孩。“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自己立業了也要幫助別人立業;自己成功了,也要幫助別人成功。愛從自己出發,這是最合乎人性的。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莊子·逍遙游》:“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何謂“至人無己”?所謂“無己”,就是解除于一己之我執。人常常執著于一己所見、所聞、所思,所以不能與萬化冥合,不能乘御天地萬物的自然變化而遨游于無窮無盡的自由世界。
何謂“神人無功”?簡單地說,就是神人不求事功。根據《莊子·逍遙游》的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引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莊子所描述的神人,是“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石焦而不熱。”這樣的神人,是“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蔪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
至于“圣人無名”,莊子舉堯要讓天下與許由,許由不肯接受,因為“天下”的名分對他沒有意義。
心齋、坐忘
莊子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遙不可及的理想。不過,一個人只要能做到“心齋”、“坐忘”,虛己而不自用,自能隨物變化,不受物累,而與造化同游。齋是物忌,像飲酒如葷,是祭祀時的物忌。“心齋”是心的戒忌。
《莊子·人間世》中顏回問孔子:“敢問心齋?”孔子回答說:“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極虛,虛者心齋。”孔子的意思,我們不能只用耳朵聽、只用心聽,而要用氣來聽,把耳、心的功能都去掉,就能與道大通。所以,所謂心齋,就是讓心保持一片空靈,沒有雜慮。物欲足以迷心,能去物欲,始為心齋。心齋,就是無己,沒有感覺自己的存在。
人世間的事物,千變萬化,疲于應付,唯無心而不自用,才能隨物變化而不受其累。所謂“圣人之心如明鏡止水,物來不亂,物去不留。”“坐忘”的意思,就是離形去智。《莊子·大宗師》:“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墮肢體”,就是離形;“黜聰明”,就是去智。一個人能夠離形、去智,也就能達到無己的境界。無物無我,無彼無此,一片虛空,自然就無是非利害。
人就是人,欲望與人俱生。欲望有好的欲望,也有壞的欲望,好的欲望,激勵人心向上奮斗,壞的欲望誘導人心向下沉淪,但是不管好的或是壞的欲望,都要有節制。即便是好的欲望,追求不止,疲于奔命,也會造成人的煩惱、負擔;至于壞的欲望,更不能沉迷流連,否則就無法自拔。
欲望是不能避免、斷絕,所以老子只告訴我們要“少思寡欲”,孟子則說:“養心莫善于寡欲。”只能減少欲望,而不能滅絕欲望。人的存在,必然有“我”的觀念,因為有“我”,才會覺醒,才會有自我意識,才能體會自己的生命意義與價值,才能自覺自己和別人有不一樣的地方,才能確認自己生命的莊嚴、生命的獨特性。有“我”的觀念,并不是錯誤,但是不能只有“我”,這個世界本來除了“我”,還有“你”,還有“他”,還有“你們”,還有“他們”,學習尊重別人,是人生的第一堂課。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認識了別人,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點,我們不必自卑,也不能驕傲。別人的優點,值得我們學習;別人的缺點,值得我們借鑒。我們不需要嫉妒,也不必去比較、計較,努力做好自己。
有了“我”的概念,就有了分析、比較的能力,也有了各種的需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的五大需求:一是生理的需求,二是安全的需求,三是愛的需求,四是被尊重的需求,五是自我實現的需求。只要是合理的需求,都值得肯定、接納,所以,“無我”并不是“我”什么都沒有,或是什么都沒有“我”,就像說“放下”,并不是什么都要放下,而是該放下的才放下,不該放下的還是不能放下。
無我就能放下
《莊子》書中有一個故事,有一天,莊子晚上睡覺做夢,夢中化為一只蝴蝶,逍遙自在地飛翔,醒來以后,悵然若失,不知道是自己夢為蝴蝶,或是蝴蝶夢為他。我們都有做夢的經驗,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夢境中往往是現實的解脫,現實中不能實現的理想,在夢里逐一呈現。因為脫離了現實,所以得到了美化。
無我,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其實只是忘我。臺灣口足畫家謝坤山16歲時不幸遭到電擊,喪失雙手、右腿,右眼也喪失視力,因為不放棄努力而成為有名的口足畫家。記者問他會不會因為沒有手、沒有腳而感到行動不方便,他回答說:不會呀!老天把沒有用的都拿走,留下的都是有用的。他忘了他沒有的,而充分發揮它擁有的,他忘記沒有手腳的痛,而享受擁有成功的喜樂。
我們常常因為執著于一個“我”字,徒增許多煩惱和痛苦。因為把“我”看得太重,就放不開心結,卸不下包袱。一個人能忘了自己的好、忘了自己的壞,忘了自己的得、忘了自己的失,自然能夠海闊天空,逍遙自在。空才能接納萬物,因為無而能有。有一句俗諺:“把自己縮小,世界就放大了。”
執著于一個“我”字,我只是一個小小的個體,把個人有限的生命融入無窮的社會生命,個人才得以無限擴大。個人的恩恩怨怨、得得失失,在無限放大、擴大之后,就不足掛礙,人也就自由開朗了。
上一篇:放下的智慧
下一篇:無求才能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