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的性教育工作,父愛不可缺席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3歲前母親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而父親在3歲后開始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3~5歲是成長中的“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階段。在這個階段,父母需要操很多的心,比如爸爸要給予女兒足夠的親近來滿足“性依戀”的心靈需要,鼓勵孩子與父母相處,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小櫻今年8歲多,正在上三年級,由于媽媽和爸爸從結婚到小櫻5歲之前一直都是兩地分居,那時候小櫻大概一個星期才可以和爸爸相處一天。5歲之后到現在,由于爸爸工作原因,父女倆很少見面。
最近小櫻的班主任向媽媽反映,孩子在學校里很喜歡男老師,有時候會玩得很瘋,偶爾還會和那些男老師抱在一起,也非常喜歡和男同學一起玩。對于女同學,她則有些冷淡,不太喜歡與女同學一起玩。媽媽覺得這是小櫻從小缺乏父愛造成的后果,現在該如何引導和開導小櫻在這方面的舉動呢?
通常父母對女孩的異性交往會操心一些,而案例中小櫻與異性的交往行為有些異常,這確實令父母擔憂。從性心理的發展階段來看,3~5歲的孩子在與異性交往中確定自己的性別,6~12歲是性潛伏期,這一階段前半期的特點是喜歡與異性交往和接觸;后半期表現為排斥異性,只跟同性玩。案例中的小櫻處于喜歡與異性交往的階段,這只是顯示出孩子熱情活潑的性格與父母眼里帶有性意識的親熱是不一樣的。
在父親缺席的情況下,怎么樣讓孩子的性心理健康發展呢?心理學家給予了這樣一些建議。
1.加強父親在孩子心里的位置
假如父親工作確實比較忙,缺席了孩子的成長過程,那父親的形象是不能缺的。母親需要加強父親在孩子心里的位置,如在家里醒目的位置掛著父親以及一家人親密的照片,多與孩子說父親的故事、父親的優秀、父親對他的思念和愛,等等。
2.讓孩子與父親定期聯系
假如父親遠在外地,母親需要想辦法讓孩子與父親定期地聯系。即便孩子還不會說話,也要引導孩子與父親定期聯系,如打電話,引導孩子“跟爸爸說再見”“給爸爸一個飛吻”,讓孩子明白還有爸爸在經常關心自己。
3.讓孩子多接觸家里其他年長的男性
假如父親不經常回家,母親可以請家里另外一個年長男性與女兒接觸,比如舅舅、爺爺等,以此讓男性的典范不因父親的缺席而缺少。
4.不要強化孩子的行為
母親不要強調孩子的行為不正確或有問題,假如給予孩子這樣的定義,其實就是強化了孩子抱男老師的性意識,孩子就可能朝著母親擔心的方向走去。母親對這個問題可以作適當引導,對孩子說:“聽說你今天與男老師玩得很開心,你們都玩了些什么啊?這個老師是不是特別和藹,你喜歡和他玩嗎?”當孩子告訴你答案之后,母親可以贊賞孩子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所有人都喜歡和她一起玩。
心理啟示
假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經常缺席,那孩子在3~5歲之間性依戀的滿足是不夠的,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判斷孩子現在的性心理發生問題。假如父母用成年人帶著性意識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異性交往,這是不恰當的。
上一篇:培養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下一篇:女孩性教育如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