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求才能放下
無求才能放下
人到無求品自高
人到無求品自高。誰最大?不求人的人最大。一個人對天地、對別人要求愈少,愈有尊嚴,所以人生最重要的是要能夠自立自強,只有乞丐才不斷伸手向人要錢,乞丐是等待被施舍的人,沒有人愿意像乞丐等著被施舍。
我們常常求于天者太多、求于人者太多,求于己者太多。當我們的所求不能逐一實現時,我們的內心便充滿煩惱與痛苦、不安與恐懼、憤怒與怨恨。很多人買彩票而沒中獎,就砸佛像出氣;很多人得不到別人的幫助,便口出惡言、怒目相向;很多人努力了很久而功敗垂成,就抱怨自己不夠聰明、能力不足。當一個人心里充滿怨、怒、恨的時候,怎么會活得開心,活得快樂呢?
放下太多的要求,是給自己得到快樂的不二途徑。快樂不是得到很多,快樂是要求不多。要求不多就很容易滿足。
有所得必有所失
求是為了得,求不得很苦,求得也未必能樂。我們常常付出很大的代價,努力追求我們想要的東西,等到得到手之后,才發現所得不是所要,何況天下事一得一失,沒有白吃的午餐,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英國小說家毛姆有一篇短篇小說《珍珠項鏈》,描寫一位女仆向她的女主人借一串珍珠項鏈去參加宴會,不慎把那串珍珠項鏈丟了,只好做很長的工,事隔多年,把賺到的錢買一串新的項鏈還給女主人。女主人很訝異地說,她早忘了這件事,她借給女仆的只是一串假的珍珠項鏈,這串真的珍珠項鏈還是讓女仆自己留著吧!女仆用多年的青春只換回一串珍珠項鏈。這篇小說寓意非常深遠,我們往往為了一個目的而付出慘重的代價,項鏈可以用金錢買到,可是青春無價。
歲月不回頭,時光不倒流。我們的一生只有數十寒暑而已,扣掉吃飯、睡覺和休息,我們能掌握的時間并不多。也許有人胸無大志,能平安過日子就好,活一生與活一天沒有差別,但是有更多數的人一定認為,如果有機會絕不要虛度此生。一個人要快樂、充實的過一生,不一定要立大功、立大業,懷抱救人濟世的雄心大志,但是至少自己要能過幾天、幾年好日子,不愁吃、不愁穿,能夠照顧家人,能夠到處旅游,能夠有錢享受優質的生活。
人生的至境,是每個生命的自我完成。我們應該常常這樣想:如果有機會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該做什么,這些想做、能做、該做的事,怎么樣排出優先秩序,何者為輕,何者為重,何者當急,何者可緩,才不會亂了分寸。事從容則有余韻,人從容則有余年。最重要的是要能了解哪些東西是非要不可的,哪些東西是可有可無的,哪些東西是完全沒用的,厘清生命中的賬單、清冊,我們比較能夠客觀地衡量自己的能力,不會去承擔超過自己所能負荷的事情,而造成自己的壓力,帶給自己許多的煩惱與痛苦。
得與失是一體的兩面,有所得必有所失。生命中非要不可的東西,再多的辛苦都是應該去求?。簧锌捎锌蔁o的東西、沒有用的東西,則要仔細斟酌,權衡利害,千萬不必為了爭強好勝、愛面子,勉強去做自己力所不逮的事。
有單純的幸福
要求不是不求,而是不貪求。存在是生命的第一要義,命都沒有了,還奢談什么呢?為了活命,所有飲食起居應該要有的條件,不能不有、不求,至于豪華奢靡的物質享受,則視個人的條件而定,有錢不必裝窮,沒錢也不必裝闊。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夠當家做主,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想怎么樣過日子,就有能力過什么樣的日子。
當然,欲望愈少愈容易滿足。人生的欲望,不只是物質上的追求,也有精神上的追求。清代紀曉嵐陪乾隆皇帝游錢塘江,所見江上往來的船只,不是為名就是為利。的確,逐名求利是很多人的人生目標,有理想才有努力的動力,但是如果理想只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幻想,就沒有多大意義。人生有夢最美、筑夢踏實,一個人做人做事能夠量力而為,才不會自討苦吃、自找罪受。
人生的陷溺,往往因為不知足,尤其是對物欲的追求,永無止境。因為不知止、不知足,就疲于奔命,愈陷愈深,以致無法自拔,不只害了自己,可能還會累及親人,甚至傷及無辜。其次,人生的災禍,往往是一個爭字,十次車禍九次快,行人闖紅燈被撞傷,都是急在一時才會發生不幸的意外事故;各種人事的爭執,如果能夠謙和退讓,就可以相安無事。
人生的痛苦往往因為太執著,我們對所求的人、事、物有太多的依戀,舍不得放下,是造成痛苦的最大來源。所求愈多,壓力愈大;壓力愈大,痛苦愈深。所以降低對各種欲望的需求,就能降低壓力、減少痛苦。人生貴在自得自樂,怎么樣才能夠自得自樂?當我們對別人、對外物要求愈少、依賴愈低,我們的心靈就能愈自由、愈開放、愈自得自在。
最大的善是不求回報
為善最樂。俗話說:“助人為快樂之本?!睘槭裁粗藶榭鞓分灸??因為能夠幫助別人,表示自己行有余力,是對自己生命的肯定;否則,如果自己都活不下去,怎么還有能力助人呢?另外,人生有苦有樂,人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就會忘了自己的痛苦;在看到別人比自己更苦時,自己內心就釋懷了。
有一個家庭,先生不幸在臺灣921大地震罹難,太太一直走不出心里的傷痛,非常悲苦。直到有一天接受慈濟人的協助,才逐漸釋放出心中的哀慟,并且也能去幫助往生者重燃生活勇氣和參加各種義工的工作,不只走出自己心中的牢籠,也有能力走進別人的生命,用自己的經驗幫助別人走出哀傷。
如果一個人老是關在家里想到自己的辛苦、委曲、傷痛,他就只能一直沉浸在辛苦、委曲、傷痛的負面情緒之中,他的人生是黑暗的、悲哀的、難過的。面對人生的苦難,我們要勇敢走出去,我們將會發現天下傷心人不只是自己,我們很苦,還有很多人比我們更苦。生活在今天壓力這么沉重的社會里,誰不辛苦呢?誰沒煩惱呢?人生有各種的苦,有人為健康所苦,有人為金錢所苦,有人為事業所苦,有人為愛情所苦,各有各的苦。如果比我們不幸的人都能活得很開心、很自在,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快樂呢?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人都有說不出口的痛。我們雖然很苦,但不會是最苦。我們能幫助別人的地方,不一定是財富,一句鼓勵的話,一句安慰的話,一句肯定的話,可能勝過千萬元的珠寶。不是每個人都缺錢,但是每個人都需要愛;不是每個人都有錢,但是每個人都有愛。不要把心中的愛儲放在冰箱,不要吝惜付出自己的愛。
愛與善因為分享而更多,我們不會因為付出了愛與善就不再有愛與善,愛與善是綿綿不絕、生生不息的動力,我們在付出愛與善的同時,我們得到自我的肯定,也得到別人的感激,不求回報的愛與善是生命的價值。
名利如海水,愈飲愈渴
名利如海水,愈飲愈渴。一個人如果名利之心不絕,就會煩惱、痛苦不斷。人生有太多值得追求的東西,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新產品,透過媒體廣告,經常吸引我們的眼光,刺激我們去消費,如果我們不能自制,就會見一樣買一樣,買到許多未必實用的東西,增添不必要的困擾。
想要買的東西,超過我們的經濟能力,那是很難受的;想要得到的東西,沒有能力得到,那是很苦惱的。我們想得到的東西,未必全是物質上的滿足,也包括精神上的各種欲望,譬如愛情、事業、人際關系、社會地位等。不管是物質上的或是精神上的欲望,人都有一種渴望,希望得之而后快。
人貴自知,我們應該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該要什么?能要什么?適合別人的東西,未必適合于我們,我們只能要該要的東西,要能要的東西;想要的東西,未必是我們該要的、能要的。
做人要有度,過量的東西,無益而有害。很多人喜歡吃補品、維生素,所有的補品、維生素,對健康都有幫助,但是吃過量了,不但無益于健康,反而是一種傷害。唱歌、跳舞、與朋友小酌,都是很好的休閑活動,但是縱情聲色情欲,不只傷財而且傷身。
人的一生,有人說是來討債的,有人說是來還債的,佛家主張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后世果。因果輪回的思想,當然有勸世警俗的作用。不管我們是來討債的或是還債,是來享?;蚴浅钥?,總是有福不要享盡,有苦要多擔待,以平常的心過好每一天的生活。平安是福,過度的享受,會轉樂為苦;虛心的承受,也會轉悲為喜。
無求才能放下
內心有執著的念頭,就會有掛礙難行的路。人生的道路,成千上萬,條條道路都可以通往幸福之門,只要能夠放下貪求的心、得失的心、比較的心、計較的心,人生何處不是風景?人是自己捆住自己、綁住自己,心無所求,就能凈空明亮,而一無掛礙。
人生的痛苦,多半來自太多的壓力,壓力的產生,則源于無盡的貪求。只有能力過一般的生活,卻要過奢華的日子,當然就有很大的壓力。困住自己的是自己,也只有自己能解困,解除壓力就是放下身上的包袱。
放下身上的包袱,才能輕松愉快。解除壓力之道,要從無求開始,減少要求,就減輕壓力;要求愈少,壓力愈輕。懂得不要求的人,才是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懂得不要求的人,才會是快樂的人、幸福的人。
上一篇:無我才能放下
下一篇:果斷才能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