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怎樣才能變得聰明、成熟、仁慈?怎樣才能具有良好的趣味、性格以及創造力?怎樣學會發現善、識別美、尋求真?一句話,怎樣才能更幸福地生活?實踐一再證明:閱讀經典名著是實現上述目的最可靠的途徑。
第一,閱讀是一種自然認知的需要,是探索未知事物的需要。猴子吃飽了以后,用指頭捅窟窿,這兒翻翻,那兒看看,它們并不是在找食物,而是在探索,想了解更多它們原來不知道的事物。幼兒都愛看動畫片,愛聽關于動物的故事,因為他們想了解自然界。
人與其他高等動物的最大區別在于人能通過第二信號系統即文字認識自然界和社會。心理健康的人都有求知欲望,都想更多地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因此都喜歡閱讀。閱讀是對特大危險追根溯源的需要,是理解、系統化、分析、尋找聯系和意義的需要。閱讀會使人主觀上感到滿意、歡快,是自我實現的人增加幸福量的重要途徑。人的自然認知需要如果受挫,就會出現心理變態、自我厭惡、生活乏味、玩世不恭、不相信任何價值、不抱任何希望、人際關系瓦解、道德喪失等消極變化,痛苦量會隨之增加。
閱讀的顯著特征是享受性學習,是有興趣的學習。閱讀可以理解為悅讀。閱讀從內容上來講,一般指那些能滿足人的自然認知需要、能啟發人產生向善動機以及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經典名著;從目的上來講,沒有具體明確的功利目的,相對無目的,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為了賺錢,因為閱讀是成長性需要,而非匱乏性需要;從方法上來講,閱讀是激活性的而非復制性的;從體驗上來講,是愉悅的放松的養腦的,沒有壓力感、緊張感和厭煩感,閱讀后會使心靈更安逸,而不是更空虛更焦慮。
第二,閱讀有利于實現體內平衡的目的。有機體是個整體,閱讀經典可愉悅身心,陶冶性情。心理健康有助于生理健康。閔子騫是孔子的學生,原先臉色干枯蒼白,無光澤,拜孔子為師后,醉心于讀書,過了一段時間,臉色紅潤,精神煥發??鬃訂柶涔剩卮鹫f歸功于精讀做人、治國之書。馬克思說,一個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更能解除生活的疲憊和痛楚。不少心理疾病和功能性疾病,有時光憑吃藥不見效,有經驗的醫生會給患者推薦一些有趣有益的書籍,要求他們去閱讀,往往會收到神奇的治療效果。呂正操、周有光、冰心、巴金創下了生命奇跡,活過了百歲,與他們一生手不釋卷,酷愛讀書,愉悅身心分不開。開國海軍少將吳西享年105歲,他就是個讀書迷。開國少將童陸生享年103歲,曾被評為“全國健康老人”,他把自己的養生之道概括為“三樂”,即心寬為樂、讀書為樂、助人為樂。一些經典名著本來就是健康長壽的秘籍。《道德經》是遠古智慧的傳承,閱讀《道德經》可以延年益壽。老子“道法自然”“虛靜逍遙”“知足常樂”的觀點以及修身養性的具體方法可以指引人們進入一個遠離煩惱的思想境界,在身體健康、精神愉悅中感受幸福。閱讀《紅樓夢》,不僅會使人享受到生動的故事情節帶給人的樂趣,還能夠從中學到許多醫學和保健知識。
第三,閱讀有利于實現心靈安逸的目的。沒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就沒有心靈的安逸,然而,沒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就不可能有和諧的人際關系。閱讀經典能夠非常有效地提高人的道德水平。閱讀經典就是讓善的陽光照耀理性,洞見真理,接近至善,遠離偏見和罪惡,使人逐漸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勇敢的人、節制的人和正義的人,成為一個被人們愛戴、尊敬的人,自然也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人。蘇格拉底從小酷愛讀書,自學成才,一生不求名利,生活簡樸,被譽為道德哲學的創始人。他從自己的經歷中深切地體會到閱讀的重要性。他說,人只有具備善的知識,才能做善事;人只要具備了善的知識,就必然會做善事。經典名著中塑造了許多典型人物,他們的故事可以使人學到在自己有限的經歷中難以學到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使人從那些杰出人物身上學到優秀的品質。
心靈安逸還必須通過審美需要的滿足去實現,而閱讀經典本身就是滿足審美需要,就是在享受心靈安逸的幸福。所以,德謨克利特說:大的快樂來自對美的作品的瞻仰。所有經典名著都有慰藉靈魂的作用。一個審美水平較高的人會經常從閱讀經典名著中體驗到歡樂和興奮情緒,會體驗到更多的安祥和平靜。而那些審美水平較低的人,他們的生活相對要枯燥得多,他們常常會感到寂寞孤獨。他們看到的許多事物都會令他們心煩意亂。不知道用美來滋潤靈魂的人,他的心田就像荒涼的戈壁一樣,只會稀稀拉拉地長出幾株蒿草。審美需要的喪失往往就是幸福的喪失。為什么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說,像夏洛克這樣的人的靈魂就像黑夜一樣昏沉,心胸就像地獄一般幽暗,因為他們不懂得審美?!秺W賽羅》里的伊阿古也是一樣。審美需要缺失的人容易產生罪惡的念頭。
《威尼斯商人》
《奧塞羅》
第四,閱讀有利于實現價值最大化的目的。語詞是思維符號,在記憶中成串組合,稱之為聯想儲備。如果缺乏,將會導致思維的不連貫和不完整,嚴重妨礙思維過程,影響思維水平。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博覽群書可以積累巨大的信息量,建立起豐富的聯想儲備和通暢的網狀聯系,使思維具有連貫性和完整性。培根在《論學習》一書中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明,哲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大智慧大作為的人必是大腦中聯想儲備豐富和網狀聯系通暢的人。柏拉圖出身于雅典一個大貴族家庭,自幼受過良好教育,博覽群書,廣泛吸收了當時的各種思潮,構建了龐大的知識體系,成為人類智慧的寶島。毛澤東一生酷愛讀書,他的智慧和功績與閱讀分不開。
閱讀常常會使人豁然開朗半邊天。開闊知識和文化諸領域的視野是創造的前提。有位哲人說:誰把自己限定在狹窄的領域,誰就會失去類比的源泉。
統計資料表明:只有那些避免了過早專業化并在青少年時期閱讀了大量書籍、有著豐富知識儲備的人才能較為持久地保持創造的青春。凌解放(筆名二月河)1968年參軍,在山西大同采煤期間,閱讀了《二十四史》《資治通鑒》《中國通史》《奇門遁甲》《柳莊》《麻衣》等書籍,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寫作能力大幅度提高,最后才能寫出《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等鴻篇巨作。
普希金說:靈感指的是心靈的一種特殊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能夠迅速地接受一連串印象,想象出一系列概念,并且能立刻理解這些印象和概念。靈感不是無本之木,不是無源之水,閱讀經典才是靈感的真正源泉。馬克思在填寫女兒所列調查表格的各項問題時,在“你最喜歡的工作”一欄里填寫“翻閱書本”,不是指為了明確的功利目的而讀書,也不是系統查閱專門文獻,全憑嗅覺去閱讀、去瀏覽。閱讀是成長性動機,追求金錢財富是匱乏性動機。
興趣是前進的動力,失去興趣的學習如同鳥兒失去了翅膀。閱讀是有興趣的學習,是命運之神,是成功的基石。一個人要想增加幸福量,必須增加閱讀量。閱讀經典名著就是品嘗幸福的甘露。
上一篇:亞里士多德論善與幸福
下一篇:學會盤點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