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化是西方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千百年來,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西方世界人們的現實生活。基督教以其特有的神圣權威來強化社會對罪惡的反對態度,勸人自律為善,提倡博愛、平等、自由、正義等理念,無疑對建立和諧的社會秩序、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具有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同時,基督教中蘊含著大量極其寶貴的幸福思想,能幫助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幸福,端正思想動機,遠離罪惡,升華境界,通過善的行為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創造更幸福的生活。基督教的幸福智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平等意識。耶穌認為,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人人都可以達到人生的真正目的,按照善的原則生活,要把所有的人都作為人去看待。真正地理解別人的困難與苦難。任何一個卑微的人都一樣是平等的、有尊嚴的。人人平等,不分階級、膚色和種族。每個人都有價值與意義。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所做的。”(瑪竇福音25:40)“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口號無疑提高了普通老百姓的地位,使個人意志具有了獨立性與神圣性,有助于人際間的互相尊重,有利于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程序。
第二,服務意識。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愿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你們中間,誰愿為首,就必作眾人的仆人。因為人子來,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可福音10:43~45)意思是一個人要想成為領導者,就必須首先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和公仆意識,擔任領導職務不是奴役大眾,作威作福,而是要為大眾服務,為大眾造福,做大眾的公仆。為了大眾的幸福,即便付出生命代價也在所不辭。耶穌身體力行,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樹立了服務大眾的典范。
第三,慈善意識。耶穌勸誡富有的人要“積財于天”,因為每一個人遲早都要面對“錢財無用的時候”。所以要善于幫助那些有急需、有缺乏的人。(路加福音16:9)人若能學會通過周濟貧寒“把財寶積攢在天上”,他的心也就在天上,處于一種平安、超脫、卓越的境界。反之,只會埋頭在地上積攢財富的人,他的心也就只能在地上,生活在一個守財奴的貪婪、吝嗇、憂愁、焦慮、恐懼之中。特別針對富人教訓道:“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又要吩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舍,樂意供給人,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預備將來,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提摩太前書6:17~19)
第四,博愛意識。耶穌認為,人類既然是上帝的創造物,因而在人的心靈中有酷似上帝的一面,本身包含著愛的種子。耶穌在最后的日子里曾經說:“小子們,我還有不多的時候與你們同在;后來你們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到。這話我曾對猶太人說過,如今也照樣對你們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3~35)人能從拯救的憂患中產生對他人的同情和憐憫之心。所以只有人類互愛,才能人人享受幸福。這種以博愛為核心的價值取向,能凈化人們的心靈,開闊人們的視野,能促進人們以積極的心態對待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基督教號召人們愛所有的人,不但要愛那些對自己有益的人,更要愛那些無依無靠的人。如果一個人接受了這種價值取向的指導,那么這個人的利他動機就會得到增強,在生活中就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就會體會到生活的意義。
第五,實踐意識。耶穌認為,如果誰僅有愛的語言,而缺乏愛的實踐,僅有尊重自己的弱小兄弟的愿望,但不愿意為他的弱小的兄弟們伸出幫助之手,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基督的門徒。耶穌多次給他的門徒提出過這種要求。所以基督教不是獨善其身的宗教,不是空談與修身養性的宗教,而是一個創造性地運用自己的能力、發揮自己的才能、盡可能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的宗教。真正的基督教徒以創造價值為天職,以此作為上帝選民的證據。同時,他們反對奢侈享樂,始終過一種圣潔、理性的生活,并將自己的財富慷慨地奉獻于慈善事業。
要向需要救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華盛頓在其著名的《告別演說》中講道:“宗教和道德是不可或缺的支柱。”“根據理智和經驗,不容我們期望在排除宗教原則的情況下,國民道德仍能普遍存在。”美國人始終牢記華盛頓的諄諄教導,所以,基督教在美國一直很盛行,平等、服務、博愛和實踐福音的理念深入人心,慈善事業得到普遍重視和廣泛參與。美國有95%的人信仰基督教,他們把上帝看作注視他們一舉一動的“法官”,所以,美國人民大多都正直善良、誠實守信、熱情開朗、樂善好施、富有愛心。在美國,像比爾·蓋茨、巴菲特等大企業家,最后都將自己的財富捐獻給慈善機構,用于救助窮人。正是這種善的理念和職業道德,使美國人更加勤奮、努力、忠于職守、自立自強,這種職業精神力量在推動著美國的發展。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因為他們從基督教教義中學到了善的知識,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他們認為給他人創造幸福就是增加自己的幸福。
美國也有許多陰暗面:校園槍擊事件接二連三,暴力犯罪上升、毒品泛濫,等等。這些陰暗面的擴大固然與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兩極分化、種族問題等有關,但傳統道德對美國青年影響的弱化是一個重要的原因。1962年,美國正式將宗教活動從公立學校中分離。與此同時,性解放運動、個性自由運動在美國興起,年輕人中出現了反傳統文化、反基督教道德的浪潮。接著就出現了以家庭解體為核心的道德危機和社會危機,暴力犯罪不斷上升、毒品日益泛濫。2012年7月20日和12月14日,發生了震驚世界的丹佛槍擊案和康州槍擊案,分別造成12人和28人喪生。康州槍擊案死亡者大多數是5到10歲的兒童。兇手是20歲的男子亞當·蘭扎,他先開槍殺了校長,然后沖進其母親任教的教室開槍,很多遇難兒童都是他母親的學生。奧巴馬當天下午就此事發表講話時難過得流下了眼淚。奧巴馬稱:“過去幾年中,我們承受了太多這樣的悲劇,而這一次受傷害的是我們的孩子,全國的父母都感到心碎。”剖析原因,學者們認為,犯罪率的上升與暴力文化和各種反傳統的新思潮的蔓延直接地聯系在一起。
我國近些年來也出現了道德滑坡,犯罪率上升的勢頭。一些歹徒見錢眼開,頓起殺心,惡性案件頻頻發生。例如,2013年3月5日17時,長春盜車殺嬰兇手周喜軍投案自首。噩耗傳來,嬰兒母親當場昏厥,全家悲痛萬分。兩小時后,長春數千市民自發聚集在文化廣場,幾千根蠟燭在雪堆中點燃,連夜為不幸遇害的小皓博送行。人們都在心里默默地為他祈禱:寶貝,別在天堂迷了路,今年的雪特別的大,爸媽的寶貝回不了家,汽車嘟嘟警車嗚嗚,找你的人忘了怎么哭,叔叔阿姨點起蠟燭,照亮你去天堂的路!寶貝,你睡著了嗎?寶貝,我知道你只是不想說話,寶貝別再掙扎,寶貝在天堂長大。
2013年3月2日7時許,被告人周喜軍要去應聘單位面試,在等候班車時,他去附近的“為家”超市買水,發現超市主人停放在門口的豐田越野轎車沒熄火,遂產生盜車之念。3月4日7時許,周喜軍再次來到“為家”超市門口,乘超市主人忙于賣貨之機,將車盜走。上車后,周喜軍發現有嬰兒在后排座上,仍駕車駛往公主嶺市懷德鎮方向。行駛中,車上嬰兒啼哭,周喜軍遂停車用手掐住嬰兒頸部致其昏迷。后嬰兒蘇醒再次啼哭,周喜軍用布條勒嬰兒頸部,直至嬰兒死亡。8時20分左右,周喜軍將嬰兒埋于積雪中。3月5日17時,周喜軍得知成千上萬的人都在尋找嬰兒,自知無路可逃,遂向公安機關投案自首。5月27日,長春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審判決:被告人周喜軍在自知無處可逃的情況下投案,雖自首成立,但其人身危險性和社會危害性極大,犯罪手段極其殘忍,犯罪后果極其嚴重,不足以從輕處罰。以故意殺人罪、盜竊罪,判處周喜軍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周喜軍用罪惡的雙手勒住嬰兒脖子的時候,他不是不知道這是要被判處死刑的犯罪行為。促使他對一個兩個月嬰兒下得了黑手的原因是:其一,他的心靈一片昏暗;其二,他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罪行會敗露。一個昏暗的心靈只要意識到自己的惡行無人知曉時,他就會無惡不作。絕大多數犯罪分子都是這樣,只要有利可圖,只要人不知,什么滅絕人性的壞事都干得出來。他們都錯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任何犯罪都會留下蛛絲馬跡。他們是自掘墳墓,必將墮入萬劫不復的地獄。
與周喜軍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長春市千千萬萬與孩子家長素不相識的善良的人們,當他們得知孩子丟失的消息后,立即放下自己的事情,四處奔波,幫助尋找孩子;當他們得知孩子的死訊后,他們流下了眼淚,自發聚集在廣場點燃蠟燭為孩子送行。他們為什么會這么做?因為他們的心靈深處早已點燃著一盞博愛的明燈。他們雖然不是基督教徒,但是他們相信靈魂不滅,相信天堂的存在,相信善惡報應,相信人的一言一行都會被注視,相信只有揚善才能抑惡。一個人只要確立了這樣的信念,有沒有法律的威懾都不重要,因為他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做好事而不做壞事。一個人如果沒有這樣的信念,再強大的法律威懾都不會遏制他因貪婪惡毒而犯罪的僥幸心理。殺人犯一批接一批地出現,罪犯的后備大軍之所以越來越浩蕩,原因就在于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佛教一樣,都是法律揚善抑惡的得力助手。
事實證明,宗教中的倫理觀念有利于增進人行善的動機,而行善則有利于增進幸福。圣·奧古斯丁認為,擁有上帝之所以會使人幸福,是因為擁有上帝的人不再有任何匱乏,靈魂處于完滿狀態,而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在于他的靈魂不完滿,靈魂缺乏無條件的善。勢必落入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泥潭,醉生夢死,道德淪喪,胡作非為。
讓一個人具有仁慈的品格,他就不會產生犯罪的念頭;讓一個人懂得節制,他就不會喪失理智;讓一個人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被注視,他就不會心從僥幸。讓一個人點燃心中博愛的明燈,他就會給社會帶來一片光明,幸福也必將如影隨形。
心靈中的善戰勝惡才會有光明的未來
上一篇:誠信是幸福的基石
下一篇:佛教八正道中的幸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