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分享自己的有余,才是人生最大的福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個人要有自立、自足、自強的精神,才能生活得踏踏實實,才能最大程度做命運的主人。
我很贊嘆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oe)的原則,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分享多余。生命如果沒有多余,怎么分享?分享什么?萬物在這個生命圈中雖然也都有消耗,但都是貢獻大于消耗,所以地球才能夠生生不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一切,可以說是所有物種經歷漫長的歲月共同貢獻的結果。所以,要讓自己的生命也散發出神圣與莊嚴,就要樹立自強的精神,做一個有余的人,和萬物一樣,做地球的貢獻者。
生命的自信就來自自足與自強。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在一個技校當老師,后來技校解散面臨下崗,我就征求我媽媽的意見,接下來應該怎樣調整,因為多數同事都轉到私立學校去當老師了。我媽媽建議說,我們家經濟條件不好,你讓我花女婿的錢,我不安心。媽媽還講了一句俗語,“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丈夫有還得隔道手。”建議我下海經商,當老師工資有限,如果家里有什么問題,沒有經濟實力也幫不上忙,等別人不如靠自己。我覺得媽媽說得有道理,假如正等著用錢呢,結果跟丈夫正生氣,這時候就不得不為金錢折腰,給人家賠好話。夫妻難免有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事事都要人家批準,日子也不好過。于是我就選擇個體經營,開了一間小書店。
有一次一位老師教導我們說,女性要回到家里相夫教子。我站起來就說老師,我不想那樣,我覺得媽媽說得有道理,我們為什么一定做弱者,我們也有服務社會的能力。”另外一個同學也說:“老師,為什么您不早講,現在我們事業也闖出來了,又告訴我們只管做好家務,待在家里就行了。我們打拼了好多年,您告訴我們錯了。”
其實我們當時是把老師的話理解狹隘了,女人以家庭為主,并沒有否定做自己的事業。因為每個小家庭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有些家庭經濟基礎不太好,一個年輕人根本養不起家。但如果經濟基礎好,家里確實需要人照料,在家相夫教子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兩種形式人生都能活出精彩,因為質量與形式無關,關鍵是你怎么活。所以,女性是否回到家里相夫教子,一方面與家庭的具體情況有關系,一方面也與每個人的性格、脾氣、理想、愛好有關系,不能一刀切。我只能說,我選擇創業,創業教給我很多東西,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很多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
王鳳儀老先生在清末就教導女子要告別依賴,走自強之路。你認真體會,花自己的錢跟花別人的錢有很大的不同。自己的錢花著安心,花別人的錢,沒伸手眉頭就要皺一皺。從小我就勉勵自己不要做負數,跟任何人相處都不要做負數,盡可能多付出,盡可能讓自己的付出大于索取。
唯有自足,你才能夠分享給他人。道的世界、快樂的世界就是分享的世界,如果你什么都沒有,日子會是什么樣?一個人真正的快樂是為別人做什么。爸爸給的1000塊錢跟自己掙來的100塊錢,拿在手里感覺并不一樣,它們的含金量不同,在你手中不一樣重。嚴格意義上講,不是你夠年齡就能夠結婚,也不是我們把孩子養到多少歲,就可以把他推向社會。真正的自足,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自足的人。假如你一個月掙1000塊但需要消費2000塊,你就沒有資格結婚,婚姻是建立在分享的基礎上。我們要勉勵自己做一個能夠付出、善于付出的人,這是自信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我們才能有更聞的生命追求。
上一篇:有了承擔的能力,人生使命就出現了
下一篇:本質上,我們都是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