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主義幸福觀是指把幸福定義為快樂的幸福觀??鞓分髁x者認為,快樂是生活的最高目的,一切取舍都要從快樂出發;現實的、眼前的、感性肉體的快樂才是真實的幸福;人生短暫,要及時行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有花堪折直須折”;“吃吧、喝吧、快樂吧,因為你將來一定要死的,不要人在天堂,錢在銀行”。信奉快樂主義的大學生在回答什么是幸福的問題時居然寫道:“幸福只是一種自我感覺,只要自己感覺到快樂,哪怕是不好的事情,也是一種幸福。只有快樂,才是真正的幸福,即使殺人放火,也一定在快感的驅動下得到心靈的慰藉,即使因此償命,也一定此生無悔,永遠幸福地離開浮華的人世。”
什么是快樂?快樂是一種純粹的生理現象,是在某個具體的情景事件中,刺激物作用于人的神經系統,使大腦釋放多巴胺等化學物質而引起的身體上的愉悅反應。我們應當承認,沒有快樂的生活一定不是幸福的生活。因為,多數情況下,合理需要的滿足總是能夠得到有機體的獎賞,而這種獎賞則往往通過快樂的感覺體現出來。如果生活中沒有快樂,那就意味著有機體沒有獎賞而只有懲罰,意味著體內不平衡、心靈不安逸、價值不能實現,意味著人應當滿足的各種合理需要沒有得到應有的滿足。所以,盡量尋求快樂,盡量規避痛苦,是自然的獎懲機制發揮作用的結果,是驅動我們產生行為的根本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講,快樂是最靠近幸福的一個概念,在許多情況下,快樂與幸福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我們在謀求合理需要滿足的同時,我們也在謀求快樂。反過來,也正是因為有機體自身存在快樂獎賞和痛苦懲罰機制,才促使我們千方百計地去滿足應當滿足的合理需要,爭取獲得更多的幸福。
然而,無論快樂對我們人類的現實生活具有多么大的意義和作用,我們都不能把幸福定義為快樂,不能把快樂視為生活的最高目的。
第一,快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把幸福定義為快樂,視快樂為最高目的,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就生存需要系統而言,健康是最大的幸福,這是大家都公認的原則。從這個原則出發進行推理,凡是有利于健康的就是幸福的,凡是有害于健康的就是痛苦的,這應該也是公理。有人形象地說:“健康是一,其他都是零,如果前面的一不存在,后面不管有多少個零,總數還是零。”健康是幸福的載體,幸福的保障,也是獲得其他幸福的前提。從某種意義上講,健康就是目的,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裝置在有機體上的所有感覺器官和所有神經末梢都是感應器,其功能主要是收集、選擇、編碼和反饋信息,幫助我們了解環境并反應需要的缺失或滿足狀態,都服從并服務于我們身體健康和長壽的總目的。例如,當人體內營養缺失時,會產生饑餓感,這是一種懲罰,目的是要求進食;當人接受饑餓懲罰開始進食時,立即就會感受到快樂,這是一種獎勵,目的是激勵人在需要進食時樂于進食。生存需要系統所有先天的獎賞和懲罰都以維持體內平衡為終極目的,也正是這種往往被我們忽視的微妙的獎懲機制才能使我們的體內平衡長久維持。情感需要系統和成就需要系統的快樂和痛苦感覺也都存在類似情形,這里不過多贅述。由此可見,快樂和痛苦的感覺實際上是分工不同各司其職的合作伙伴,它們都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因此,一切取舍都要從體內平衡出發,從心靈安逸出發,從價值實現最大化出發,而不是從快樂出發。
第二,快樂獎賞機制具有局限性,不足以準確及時地反應有機體對某些需要的滿足程度,甚至一些有害需要的滿足也可以獲得快樂獎賞,如果把幸福定義為快樂,視快樂為最高目的,往往會導致合理需要滿足過度或誘發不合理需要。例如,糖是供給人體熱能最主要的來源,人體所需70%左右的熱能由糖供給,糖還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原料,人體細胞和組織中都有糖參與組成,糖還輔助脂肪氧化,幫助肝臟解毒,合成纖維素,增強腸道功能。正因為糖對人體新陳代謝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機體對攝入糖就給予甜這種特別快樂的獎賞。但是,任何營養素在血液中都有嚴格的規定值,過量就會破壞體內平衡,糖也不例外,長期過度攝入糖會嚴重危害健康。然而,糖的刺激引起的快樂來得快,且很明顯;糖的危害引起的痛苦來得慢,且不易察覺。所以,孩子們才天天嚷著要吃糖、吃冰激凌、吃蛋糕、吃甜面包,只想喝加糖的飲料,而不愿喝白開水。如果家長對孩子們吃甜食的要求有求必應,等于在孩子的機體中播撒胰島素抗性疾病的種子,肥胖、糖尿病、三高、卵巢囊腫、心臟病等多種疾病都與從小常吃甜食有關。
家長給孩子常吃糖、冰激凌、蛋糕、甜面包、油炸甜食、加糖的果汁,等于在孩子的機體中播撒胰島素抗性疾病的種子
由于大腦屏障不能阻擋酒精和毒品進入,所以,酒精和毒品的刺激會直接產生違反自然需要的快樂獎賞,而這種不合理的快樂獎賞會誘發酗酒和吸毒成癮,后患無窮。大量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人體的快樂激勵存在局限性,有機體的真實需要與快樂感覺存在很大的誤差,有時候快樂會誤導需要和行為,身體的快樂常常會欺騙我們自己,一味地跟著快樂的感覺走,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抽就抽,很容易走進生命的死胡同。
第三,人體內部的快樂往往是相互沖突的,如果把幸福定義為快樂,視快樂為最高目的,就會加劇體內沖突,造成多病早死。例如,吸毒會使人產生快樂的感覺,吸毒的人最初也都是沖著快樂的感覺去的。但是,誰都知道,吸毒不僅不會使人幸福,而且會使一個人掉進萬劫不復的痛苦深淵。凡是毒品都有毒副作用,長期濫用毒品會破壞人的正常生理機能和免疫功能,會嚴重損害健康,減少壽命。據聯合國統計,目前全世界約280萬注射吸毒者呈艾滋病毒陽性,約800萬注射吸毒者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每年約有20萬人因吸毒而死亡,約有1000多萬人因吸毒而喪失勞動能力。再比如,甜食和高脂食品可以給人帶來舌頭上的快樂,但往往以損害胰腺和心腦血管為代價。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達9000多萬人,每年有300多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主要是長期過量攝入甜食和高脂食品造成的。性快樂會導致腎衰竭,中國歷史上共有520位皇帝,活過80歲的只有四個,活過50歲的不到一半,大部分死于過度貪圖美色的快樂。為了享受吸煙的快樂,中國每年有120萬人死于與吸煙有關的疾病。所以,快樂往往是生命的陷阱,是誘使人們多病早死的迷魂藥。
第四,人與人之間的快樂往往是相互沖突的,如果把幸福定義為快樂,視快樂為最高目的,往往會為了自己的快樂給別人施加痛苦。例如,大多數吸毒者為了自己的快樂,他們在耗盡個人及家庭財產后,便采取盜竊、搶劫、詐騙、貪污、挪用、敲詐勒索、殺人、傷害、綁架、賭博、賣淫、販毒等違法犯罪手段籌措毒資。美國政府調查表明,吸毒者用于購買海洛因的錢中20%是搶劫獲得的,45%來源于販毒,17%來自賣淫,12%來自盜竊,即總計約94%的毒資來自刑事犯罪活動。吸毒及其引發的犯罪給人類帶來的禍患是巨大的。隨著全球毒品犯罪活動的猖獗和吸毒人數的迅猛增長,危害正在不斷地擴大。然而涉毒犯罪分子大多都難逃牢獄之災或殺身之禍,他們給他人給社會制造的痛苦量越大,他們的罪孽也就越深重,下場也就越悲慘。
早戀的快樂不僅使不計其數的孩子損害了身體,荒廢了學業,斷送了大好前程,而且給千千萬萬的家長帶來了無盡的煩惱,甚至災難。據《南方都市報》2013年12月25日報道,2013年4月,浙江嘉興市秀洲區王江涇鎮中學初二男生小陳和女生小張開始早戀。5月10日早晨,小陳和小張都沒有去上學。張父尋女不得,當晚報警。事實上,小陳一直帶著小張躲在自己家里,并偷吃了禁果。直到5月17日,陳父帶著一家人以及親戚、老鄉共10余人,把小張送回家,準備向張家提親。雙方交談過程中,張母將女兒帶離,小陳見狀便尾隨而出。張父看見后,便拿出一把事先準備的尖刀追出屋外。陳父見此也追了出來,想要奪刀。張父順勢便朝陳父的腹部刺了一刀。陳父被送往醫院,經搶救無效死亡。法院以故意傷害罪,判處張父無期徒刑。面對父親如此悲慘的結局,小陳和小張難道不悔恨終生嗎?此外,因為早戀導致學習成績下降、身體素質下降以及其他問題已經成為較為普遍的現象。
玩游戲的快樂使孩子們趨之若鶩。然而,正是玩游戲的快樂,使得越來越多的孩子荒廢了學業,走上了犯罪道路,成為家庭和社會的禍害。2010年中國未成年人犯罪68193人,多數為涉網犯罪。我國每年約有10萬人死于車禍,50萬人因車禍受傷,肇事者大部分都與貪圖飲酒的快樂有關。據媒體報道,中國每年約有10萬人死于被動吸煙。千千萬萬的“陳世美”為了自己的快樂,使得千千萬萬的“秦香蓮”陷入極度痛苦的深淵,導致千千萬萬的家庭分崩離析,千千萬萬的孩子不能健康成長。
把自己的快樂視為最高目的是造成人與人之間矛盾、紛爭、仇恨、相互傷害、犯罪的重要原因,也是社會痛苦總量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因果法則決定,給別人施加的痛苦必然反饋為自己更大的痛苦。從這個意義上講,有些快樂是痛苦產生的原因。
第五,快樂往往與實現心靈安逸的終極目的相沖突,如果把幸福定義為快樂,把快樂視為最高目的,往往會為了眼前的轉瞬即逝的快樂而導致更大的更為長久的心靈不安的痛苦。例如,腐化墮落的貪官雖然因滿足色欲而快樂,因得到假意恭維而快樂,因斂到不義之財而快樂,但他們絕對感受不到心靈安逸的幸福。相反,他們的心靈中充滿著負罪感和恐懼感。一有風吹草動,他們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食不甘味、夜不成眠、精神恍惚,會經常做一些噩夢,會感覺到身邊有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會使自己粉身碎骨。那些生性殘忍惡毒的暴徒,常常把攻擊他人作為一種快樂。為了尋求這種快樂,到處尋釁滋事,打架斗毆。等到致人傷亡后,便如同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此外,濫性、賭博、吸毒的快樂,閱讀充滿暴力色情讀物和觀看兇殺淫穢影響制品的快樂,都不能實現心靈安逸的目的。就像疼痛病人服用杜冷丁一樣,不僅不能根治疼痛,而且會產生更大的疼痛。追求這種快樂的人在短暫的快樂過后,代之而來的是更大的精神空虛和焦慮不安。寂寞感、孤獨感、無聊感、畏懼感會像影子一樣尾隨在自己的身邊。它們極大地損害、蠶食著人們已經獲得的幸福成果。各種不健康的不合理的需要滿足雖然能夠產生快樂,但必然產生更大的精神痛苦。追求這種快樂是導致憂郁癥、精神分裂癥、自殺以及其他疾病和死亡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因此,違背心靈安逸原則的快樂,是一種埋藏著禍患的快樂,是以犧牲自己更大的幸福為代價的快樂,換來的必將是無窮無盡的精神痛苦。
第六,快樂往往與價值實現最大化的終極目的相沖突,如果把幸福定義為快樂,視快樂為最高目的,往往會干擾和阻礙價值實現,使人難以享受到成就需要的滿足帶來的高級幸福。羅素說:人類同其他動物一樣,對一定量的生存斗爭較為適應,而在占有巨大財富,人類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便可滿足他的一切奇想怪念時,單是生活中這一努力的缺乏,就使他失去幸福的一個基本因素。許多人生活好起來以后,反而體會不到生活的幸福,對感官刺激帶來的快樂慢慢也會厭倦起來,總感覺到心里空空蕩蕩的。原因就在于生活沒有目的,價值沒有得到進一步的實現,較為高級的需要未能滿足。人與人之間幸福量的差距,主要是在價值實現程度上拉開距離的。創造是人的潛能實現的基本途徑,也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一個人只有充分發揮了創造的潛能,充分實現了自己生命的價值,作出了自己作為社會系統要素應有的貢獻,才能覺得沒有白活一生,才會有精神的充實,也才能體驗到受人尊重當之無愧的幸福。
然而,價值的充分實現是一個艱辛的自我價值增值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披荊斬棘克服重重困難的過程。人性的弱點是求樂避苦,許多孩子由于家庭教育不當,壓根就沒有激發出自我價值增值的內在成就需要,他們極容易被眼前的快樂拉下水,在自我實現的起步階段就停了下來。那些僅僅把感官上的快樂當成生活的最終目的的孩子,非常容易對學習喪失興趣,他們的思想完全被感官快樂所吸引、所支配,不聽話、缺乏理性、缺乏節制、不愿意吃苦、貪玩、貪圖享樂是這類孩子的人格特征。那些極易迷上網絡游戲的學生,那些小小年紀就被性沖動所控制的學生,就是追求感官快樂的典型。雖然他們從網絡游戲中,從感官刺激中得到了快樂,但是,這種快樂是轉瞬即逝的快樂,是產生痛苦的快樂,代價是學習成績的下降、高考落榜、失學、失業。更有甚者,充滿色情、暴力的強烈刺激使他們的品行變壞。許多本來智商很高的孩子,為了追求諸如網絡游戲和男歡女愛這種眼前的快樂而誤入歧途。犯罪分子大多都產生于這一群體。他們的人生軌跡會出現一個境遇漸差的狀態。由此可見,類似的轉瞬即逝的感官快樂,只是快樂而不是幸福。一味追求此類快樂不僅不能為家庭為社會創造價值,而且極有可能成為一個只會從別人碗里搶飯吃的人。一切不學無術、不務正業、沉迷于感官快樂的孩子,大多都不會有幸福的人生。高衙內式的混混在當今社會為數不少,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求感官上的快樂,但是,他們的生命始終都被粗俗、低劣、瑣碎、虛假和邪惡的東西所吸引、所銷蝕。在短暫的刺激過后,他們的精神也無時無刻不被空虛、無聊、失望、蔑視、迷茫和恐懼所折磨。他們不僅終生享受不到價值充分實現帶來的高級幸福,而且極有可能遭受生存和情感危機,并走上犯罪的道路,成為最不幸的人。一味追求低級趣味的快樂是蠢人的麻醉劑。
第七,不是所有的幸福都伴隨相應的快樂,如果把幸福定義為快樂,視快樂為最高目的,往往會使人生在福中不知福,為了尋求新的刺激而犧牲來之不易的幸福。許多合理需要的滿足,最初會產生明顯的快樂,目的是激勵人們繼續滿足這些需要,但習以為常以后,神經系統覺得再無獎賞的必要,就會逐漸減少多巴胺、內啡肽等化學物質的釋放,快樂也會隨之減弱,甚至使人察覺不到。快樂主義者覺得,沒有多巴胺的釋放帶來的快樂,生活就不幸福,因此,他們熱衷于不斷追求新刺激。例如,許多貪官就是被快樂主義的思想觀念推進罪惡深淵的。他們在變壞之前本來已經生活得很幸福,但當他們一旦把快樂視為最高目的后,就感覺不到自己的幸福,總覺得還不夠幸福,甚至很不幸福。于是,他們便開始一個接一個地發展情人,一次又一次地接受賄賂,越來越大膽地胡作非為起來。一旦被抓起來關進大牢或送上刑場的時候,他們才恍然大悟,自己原來很幸福,是自己毀掉了自己的幸福。
另有一些合理需要的滿足,感覺上是不快樂的,但非常有利于實現體內平衡、心靈安逸和價值實現最大化的目的。例如,練仰臥起坐、練瑜伽;給臥病在床的父親掏大便、用吸管把卡在母親喉嚨里的痰吸出來;背課文、寫材料;等等。這些行為在感覺上往往是不快樂的,但如果你這樣做了,你一定會增加健康的幸福、心靈安逸的幸福、價值實現的幸福。由此可見,客觀上存在著有快樂感的幸福,也存在著沒有快樂感的幸福,還存在著有痛苦感的幸福。那些只追求有快樂感的幸福,而完全放棄沒有快樂感的幸福和有痛苦感的幸福的人,一定不會有太多的幸福。所以日本心理學家宮城善彌說:既有愉快不幸的時候,也有痛苦而幸福的時候,快樂并不都是幸福,幸福也不是純粹的快樂。
第八,快樂具有可塑性,先天的快樂獎賞通過新信息的多次刺激,可以鏈接轉換為后天的快樂獎賞,如果把幸福定義為快樂,視快樂為最高目的,往往會使人迷失自然真性,容易陷入虛假的快樂陷阱。當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滿足后,如果無事可干,人就會產生寂寞感和空虛感,甚至覺得心慌。這是因為處于潛在狀態的情感需要和成就需要期待著你去滿足,催促你去做合乎自然目的的事:去孝敬老人,去幫助伴侶做家務,去給孩子講做人的道理,去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去運動,去聽音樂,去欣賞自然,去閱讀經典名著,去學習知識,去發現和研究解決個人或共同體面臨的問題,去盡可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如果這么做了,你就不會有寂寞感和空虛感,也一定不會覺得心慌。然而,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以感性思維為主流,重感覺、輕理性,一旦富裕起來后,多數人都會加入快樂主義的隊伍??鞓分髁x者一旦無事可干,不愿意去升華需要層次,做合乎自然目的的事,而是熱衷于打麻將、玩游戲、賭博,熱衷于吃吃喝喝,總是習慣于在低級需要的圈子里尋求新刺激。
食品的自然目的是補充營養素,維持體內平衡,而體內平衡規律對飲食的要求只有兩個,一是安全,二是均衡。西方人重理性,能夠正確領會自然意圖,他們在對食品的選擇上,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是營養,再次是口感。他們培養廚師也是以食品安全知識和營養知識為主要課程。所以,西方人的身體就比較健康,壽命也比較長。中國人倒過來了,選擇食品則以吃得快樂為主要目的,特別重視色、香、味和形狀,而不在乎安全,不在乎營養均衡。我們培養廚師也是以色、香、味和藝術造型為主要課程,很少涉及食品安全和營養均衡方面的知識。正因為此,許多酒店餐廳的菜肴都與安全和營養均衡背道而馳,成百上千種有毒有害的化學色素和添加劑就源源不斷地進入到我們的肌體,所以,中國人的病就特別多,身體素質相對比較差。
社會中大量的快樂陷阱就是利用人類快樂的可塑性這一特點讓人上當受騙的。例如,服裝設計師根據人們渴望得到新刺激的心理特征不斷地變換服裝的款式。許多女性為了緊跟“新時尚”,增加新快樂,有空就去逛商場,就去買衣服,使得服裝越穿越緊、越穿越露、越來越背離維持身體血液溫度均衡的自然目的。結果導致了關節炎、婦科病、胃病、血管病的普遍發生。同時,也使得因服裝引起的社會資源的浪費越來越嚴重。
網絡游戲是最為典型的快樂陷阱。當人接受了一種替代自然需要的刺激時,也會感受到多巴胺帶來的快樂,多次強化這種刺激之后,人的感受就會轉變為對這些替代刺激的需求。網絡游戲通過適當的獎勵,觸動之前的神經回路,把人的許多先天的自然需要切換到虛擬世界,從而榨取人們的時間、精力和錢財。例如,把探索獵奇的需要切換為偷菜的需要,把為社會作貢獻的需要切換為殺死更多怪獸、砍掉更多盜墓賊的胳膊、擊斃更多假想敵的需要。心理學家理查德·所羅門指出:如果一種剌激引起了一種強烈的情緒,那么,在這種情緒結束時會體驗到一種相反的效應。網迷們雖然能從這些刺激中獲得快樂,但這種快樂不是實現自然目的而應得的獎賞,是通過欺騙手段獲得多巴胺的釋放。通過欺騙手段獲得快樂的行為會受懲罰,因此,網迷們在刺激過后會比以前更寂寞、更空虛、更心慌、更焦慮、更惴惴不安。他們中的許多人為了這種無意義的快樂付出了健康的代價、感情的代價和前程的代價,成為最不幸福的人。
該生曾經聰慧過人,泡網吧10年,因大腦長期缺氧導致腦癱
所以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在老子看來,這些轉瞬即逝的感官快樂不僅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幸福,反而會使人越來越浮躁、越來越心靈不安。這就要求人們應當追求合乎自然目的的內在幸福,而不要一味追求違背自然目的的外在的虛假快樂。
人類是有機共同體,正義的暢行和整體的善是個人幸福的前提。假如,每個人的快樂感覺都來之于善,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有益無害,那么,快樂即幸福的命題才能成立,才有普遍意義。具有七情六欲且在比較和競爭中生活的人永遠做不到。感覺是主觀的,必然是因人而異的,人的素質是千差萬別的,需要也是千差萬別的,人生活在充滿偏見的海洋中,所以,每個人的快樂感覺不可能都來之于善。如果把幸福定義為快樂,把快樂看成生活的最高目的,一切取舍都從快樂出發,那么,必然會導致生理沖突、心理沖突、與他人的沖突、與社會的沖突、與自然的沖突。這些沖突必然導致人生理上的痛苦、心理上的痛苦、怨恨的痛苦、社會懲罰的痛苦和自然懲罰的痛苦。
凡有利于體內平衡、心靈安逸和價值實現最大化的快樂是善的快樂,增加幸??偭?;反之,則是惡的快樂,減少幸福總量。一味追求低級趣味的快樂是蠢人的麻醉劑
快樂主義的要害在于否認人生的目的與意義,導致價值虛無??鞓分髁x的盛行是腐敗、賣淫嫖娼、吸毒、賭博泛濫以及許多犯罪的思想根源,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導致的各種疾病和提前死亡的思想根源,也是道德滑坡和人性越來越墮落的思想根源。所以,把幸福定義為快樂,視快樂為最高目的,邏輯上不能自圓其說,實踐中非常有害。
上一篇:拜金主義幸福觀
下一篇:攀比主義幸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