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間天地寬
古人說“境由心造”。同一件事,想開了就是天堂,想不開就是地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個住在美國中部的新婚妻子,隨先生駐防加州,住在靠近沙漠的營區里。營區里生活條件很差,先生原本不讓太太跟著一起吃苦,但是太太堅持一定要跟他去。
他們只找到一間靠近印第安村落的小木屋。白天時悶熱難耐,連蔭涼一點的地方都還有115華氏度(46攝氏度);風又總是一年到頭呼呼地吹個不停,把塵土弄得到處都是;旁邊住的全是不懂英語的印第安人,漫漫長日極其無聊。
一次,她的丈夫必須外出兩周參加部隊的演習,剩下她一個人在家,她更是寂寞之至。于是,她寫信給母親說她要回家。母親很快回信給她,信中寫道:“有兩名囚犯從獄中眺望窗外,一個看到的是泥巴,一個看到的是星星。原因何在呢?一個悲觀失望、垂頭喪氣、萬念俱灰,失去了面對未來的勇氣與信心;一個依然積極樂觀、昂首挺胸、胸懷大志,展望著服刑出獄后的自由與快樂。”
她將母親所寫的信看了又看,覺得很慚愧。“好吧!”她想,“我就去找那星星吧。”于是她走出屋外,和鄰近的印第安人交朋友,并請他們教她如何織東西和制陶。剛開始時彼此還有點生疏,但是當他們了解到她對這些真有興趣時,他們也真誠相待。她因此迷上了印第安文化、歷史、語言及所有有關印第安的事物。
不僅如此,她還開始研究起沙漠來了。很快地,在她眼中沙漠也從荒涼之地,搖身一變成為一處神奇美麗的地方。最后她成了沙漠專家,還寫了一本有關沙漠的書。
是什么改變了呢?絕不是沙漠或是印第安人。只是她的態度轉變,就將地獄轉化成了天堂。
同樣是兩位被派到非洲去開拓鞋子市場的推銷員,其中一個推銷員拍回公司的電報寫道:“立即返回,這里沒有人穿鞋子。”另一個則寫道:“絕佳機會,將能賣出100萬雙,因為這兒還沒有人有鞋子。”這又是什么原因呢?第一個推銷員由于受自身學識、見識和思維等方面素質的局限,面對“這里沒有人穿鞋子”的處境,一籌莫展、悲觀失望了。而另一個推銷員則憑借著他自信、膽識、思維等方面素養的支撐,面對“這兒還沒有人有鞋子”的機遇,欣喜若狂、充滿希望。
面對同樣的半杯水,你是把它看成“一杯半滿的水”呢,還是看成“一杯剩下一半的水”?
這一切都是由一個人的思想所主宰的。對于一個積極樂觀、心胸開闊的人來說,即使面對的是“山窮水復”,他也會看到“柳暗花明”;對于一個悲觀失望、目光短淺的人來說,即便看到的是“晴空萬里”,他也還是注視著那“幾片云朵”。
約翰·彌爾頓在《失樂園》中曾寫道:“思想運用以及思想本身,能將地獄變為天堂,抑或將天堂變為地獄。”《失樂園》是約翰·彌爾頓經歷了雙目失明,被捕入獄,后被釋放等人生磨難之后寫的。一個人在經歷磨難后,能夠總結出如此經典的論斷,真可謂是對人生的大徹大悟。
有的人只要在生活或者工作上碰到一點困難與挫折就愁眉緊鎖、哀哀聲嘆氣、怨天尤人,哀嘆命運的多劫,埋怨老天的不公,生活猶如地獄,見不到一絲的陽光。其實,只要他轉變思維方式,從正面去看,就會發現任何苦難里面都有上帝仁慈的笑臉。
有位剛畢業的大學生應征入伍,即將到最艱苦也最危險的海軍陸戰隊去服役。
這位年輕人自得悉自己被海軍陸戰隊選中的消息后,便顯得憂心忡忡。在大學任教的祖父見到孫子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樣,便開導他說:“孩子啊,這沒有什么好擔心的。到了海軍陸戰隊,你將會有兩個機會,一個是留在內勤部門,一個是分配到外勤部門。如果你分配到了內勤部門就完全用不著擔驚受怕了”。
年輕人問爺爺:“那要是我被分配到外勤部門呢?”
爺爺說:“那同樣會有兩個機會,一個是留在美國本土,另一個是分配到國外的軍事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國家,那也是件值得慶幸的好事。”
年輕人問:“爺爺,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維和地區呢?”
爺爺說:“那同樣也有兩個機會,一個是依然能夠保全性命,另一個是完全救治無效。如果尚能保全性命還擔心它干什么呢?”
年輕人要問:“那要是完全救治無效怎么辦呢?”
爺爺說:“還是有兩個機會,一個是作為勇于沖鋒陷陣的國家英雄而死,一個是唯唯諾諾躲在后面而不幸遇難。你當然會選擇前者,既然會成為英雄還有什么好擔心的。”
無論人生遇到什么樣的機遇,都會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好機會,一個是壞機會。好機會中藏匿著壞機會,而壞機會中又隱含著好機會。
如果用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心態去看待,那么壞機會也會為好機會。如果用消極、悲觀、沮喪的心態去對待,那么好機會也會看成是壞機會。人生的際遇中,始終存在著兩個機會。對那些樂觀豁達、心態積極的人而言,兩個機會都是好機會;對那些悲觀沮喪、心態消極的人而言,則兩個都是壞機會。可以說,積極樂觀的心態決定一切。
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大多是由他的思想所決定的,一念之間天地寬。只要我們的心里燦爛,外面的世界也就處處沐浴著陽光。
上一篇:順逆思維-[失敗是挫折,也是轉折]
下一篇:不要太計較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