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想課堂上打擾別人
——孩子經常違反課堂紀律怎么辦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自由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約束之上的,可以說,對于要參加學校學習的孩子來說,如果不遵守課堂紀律,課堂就是一盤散沙。然而,不少父母有這樣的苦惱:孩子在課堂上總是違反課堂紀律,不但自己不認真學習,還打擾了別人,這讓家長和老師都十分煩惱,其實,孩子違反課堂紀律,很多時候并不是刻意為之,而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要解決這一問題,還是要歸結到如何幫孩子提升注意力這一問題上。
“我的女兒學習能力還行,可就是不遵守課堂紀律。比如,上公開課,教師點她發言,其實她會,但就是不配合,還跟我們說,不想讓這么多不認識的人聽她念課文,聽教師說平時點她發言蠻配合的,學習效果可以的。每個新學期開學,女兒總是要哭個幾次,不過我們走后,她上課做游戲都很積極,她也很喜歡上幼兒園。”
很明顯,故事中的家長所操心的問題是孩子不遵守課堂紀律,對于這樣的孩子來說,不遵守課堂紀律通常只是他們行為中的一個表現,他們通常來說,會不顧客觀環境和條件,自己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聽從別人的勸告和阻攔,任著性子來。孩子的任性是一種不良性格特征的苗頭,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而現代社會,很多父母誤解了教育孩子就是真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正是這種有求必應,讓孩子形成了這樣的壞毛病。
的確,如果每個孩子在上課時都不遵守課堂紀律,那么,老師就沒辦法上課。
那么,這樣的情況我們怎么解決呢?
1.告訴孩子遵守課堂紀律是基本的禮儀,也是受到其他同學歡迎的前提
對此,作為父母,我們也要告訴孩子,學生在學校以及與他人相處過程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禮儀,禮儀應該從小注意與培養,這是一個人素質的體現,不遵守課堂紀律,會讓其他同學厭惡。
月月雖然是個女孩,但卻不像別的女孩那樣討人喜歡,她在班上是個不受小朋友歡迎的孩子,她簡直就是班上的“搗亂大王”:老師讓小朋友們排隊離開教室時,她在地板上爬來滾去地瘋;小朋友們聚精會神聽老師講故事時,她推推左邊的同伴、拍拍右邊的同伴,不停地搗亂;游戲的時候,月月又很霸道,她喜歡的玩具就要獨占,不讓其他小朋友碰……
有一次,小朋友們在玩開火車的游戲,一個小朋友當火車頭,由“火車頭”邀請其他小朋友上火車,小朋友們在老師的鋼琴伴奏下,騎在小板凳上“咔嚓咔嚓”一起前進。開火車游戲是小朋友們都愛玩的游戲,但是每次玩的時候,不管誰當火車頭,都不會邀請月月上車。看著其他小朋友興高采烈地開著小火車,坐在一邊的月月顯得特別孤獨……
小朋友們都不愿把月月當成自己的好朋友,不邀請月月上自己的小火車,顯然,月月成了班級團體里不受歡迎的人物。因為她搗亂、淘氣、霸道,小朋友都躲開他,避免被她干擾或被別的小朋友認為是屬于月月一類的人。其實,月月這樣的孩子,在同伴群體里不受歡迎的地位一旦形成,幾年時間內這種地位都難以改變。她屬于性格外向、活動水平較高的一類孩子,也就是說,她比較喜歡動而很少對安靜型的活動感興趣。所以,在要求安靜的活動中,她容易出現“搗亂”行為。而對于集體生活的一些規則,如排隊、保持安靜等,月月接受起來有些困難,這就和他們的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了。
其實,這樣的狀況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危險的,每個孩子都希望有一種自我價值感和歸屬感,這是他們不斷努力和奮進的動力,但周圍同伴的隔離使得這些孩子變得離群索居,長此以往,會阻礙孩子交到真心的朋友,也會阻礙孩子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形成。
現在的孩子,在家里基本過著“一個中心”的生活,這容易養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習慣,所以會給別人留下霸道的印象。
2.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意識和習慣
總之,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友誼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而要獲得友誼就要懂得從他人角度考慮,就不能不遵守課堂紀律,這樣,你的孩子會一生受益無窮!
實際上,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尤其是父母的溺愛,很多孩子自私自利,不愿意與人分享,這對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是極為不利的。在現實生活中,自私、不愿意與人分享的孩子并不少見。這雖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是一個什么都不愿與他人分享,霸道的人,是很難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的。所以,從小克服孩子的自私,培養孩子與他人分享的意識很重要。
3.與老師溝通,減緩孩子的課堂焦慮情緒
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態,是一個人自尊心受到威脅時產生的情緒反應。適度的焦慮可以有效地激勵孩子學習,而過度地焦慮則可能影響孩子學習并引發問題行為。很多情況下,孩子的課堂違紀行為就是他們焦慮的結果。
實際上,要想讓學生很好地遵守課堂紀律,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對學生的態度及師生關系。如果老師能真正關心、愛護學生,學生不僅會遵守課堂紀律,還會維護、支持老師的工作,幫助老師維持課堂紀律。
遵守課堂紀律,既是尊重老師的表現,也是珍惜學業與集體的行為。孩子在學校不遵守課堂紀律,我們要與學校和老師一起努力,幫助孩子糾正不良行為,讓孩子愛上課堂,愛上學習!
上一篇:想要被肯定,所以習慣性答應別人
下一篇:打破意識的銅墻鐵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