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借口思維
所謂找借口思維,就是在生活與工作中的人,可能有難言之隱,不便明言,或是做錯了事情,想減輕罪責,或是想推卸責任,避免懲罰,或是想拒絕他人,又不得罪人,或是不想做事,解放自己,或是想擠壓對手,讓自己更有利,從而去尋找托詞的思維。
人是怎樣學會找借口的?從行為主義和社會學習流派的角度分析,人們找借口就像學習其他行為一樣,是逐漸學會找借口騙人的。犯了錯誤或為了推卸責任而找借口的人會發現,在欺騙上司或同事的時候,不僅不會遭到懲罰和訓斥,反而會得到同情甚至優待。這樣一來,找借口騙人的行為就會持續出現,并且被擴大到更多場合。
同時,人們也能通過觀察別人的欺騙行為來學習找借口。當你看到身邊的人因為找借口而躲過懲罰或獲得同情時,就明白了借口的好處。滿嘴借口的同事或上司給你樹立了強有力的榜樣,使你知道,騙人往往是對自己有好處的。
[不為自己的失敗和過失找借口]
找借口思維,在很多人心目中可謂根深蒂固,周星馳在《大話西游》里被“菩提老祖”問了三遍:“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周星馳答了三遍:“不需要嗎?”這真的是個很重要的命題。
很多時候,人們都喜歡給自己找個理由,也就是說借口,讓自己認可一件事,或者接受一件事,并為之付出努力。很多時候,在明智的人看來,根本就不需要找什么借口,但當事人并不那么想。后來,他甚至發覺理由和借口也是不同的。比如,“菩提老祖”說的還的確是找理由的話,周星馳說的已經是借口了。
很多人都習慣為自己找借口,在當今的工作與生活中,容易發現,借口真是無處不在,蹩腳的解釋時刻都在發生。不信你可以審視一下自己或身邊的人平時說話時,是否經常使用下面的句子:
事情沒做好是因為“對手太強,而不是我不努力”。
團隊工作進展不順利是因為“我很難和他合作”。
找不到工作是因為“我沒有工作經驗”。
完不成任務是因為“這個工作難度太大了”。
效率低下是因為“我手頭的事情實在太多,也沒人幫一把”。
工作不負責任是因為“這件事跟我沒關系”。
忘了參加會議是因為“事先沒人告訴我”。
沒有參加學習或培訓是因為“我沒有錢”。
答應別人的事沒做是因為“時間不夠,我太忙了”。
……
如果一個人總是有意無意地使用這些否定消極的話語來描述自我,那就是在否定自我,為自己找借口。
一個人能不能取得成功,生活得快不快樂,一個關鍵就是他是否為自己找借口。著名管理培訓專家余世維曾經說過:生活中只有兩種行為,要么是努力地表現,要么就是不停地辯解。這兩種做法,正是成功者和失敗者的不同寫照。失敗者永遠在找借口,成功者永遠在找方法。借口只屬于弱者,強者不需要任何借口,他們是在踏踏實實的做事中成長的。
相反,當一個人習慣于找借口,用那些消極語言來為自己開脫時,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之中。
來看一個案例:
某星期一的早晨,頭天晚上喝多了的A先生閃電般穿衣洗漱,瘋也似地奪門而出。
A強忍著吁吁氣喘推開會議室的門,例會已經進行過半。
經理正唾沫橫飛地說著,一扭頭見A低頭往屋角溜,于是停住,問:“怎么又遲到了?”A嘿嘿一笑,答道:“地鐵突然停了,過了好半天才開。”
經理幾欲發飆,但忍住了,諷刺說:“東突恐怖分子沒跟你在一節車廂吧!”
A沒敢接話,深吸一口氣,在同事們的嬉笑聲中,趕緊坐到了邊兒上。
經理將目光轉向C女士:“把上半年的銷售統計報表給我,我向大家通報一下!”
“啊?”C一驚,“不好意思,經理,還差一點就完了,我下午給你。”上周四,經理就讓C把上半年的銷售情況做個統計,星期一上午開部門例會用。結果,C三心二意,周五沒做完,周末又忙著帶孩子上培訓班,把統計表的事忘了個一干二凈。現在經理這么一說才猛然想起來。
經理臉一沉:“怎么?還沒弄完?就那么點小活兒,不是上周四就交代給你了嗎?有那么困難嗎?”
“呃,是這樣的,上周有幾個數據我覺得有問題,就跟合約部的人核對,結果打了半天電話也沒人接。”C略作停頓,又接著說,“周末我本來想在家先把整體弄出來再修改,結果家里的計算機不爭氣,死機了,可能是主板燒了。所以……”
經理打斷了她:“我不想聽你解釋,這次是死機,上次是停電,上上次是你舅媽突然來上海……行了,趕緊弄吧,中午之前必須給我。”
就在這時,經理的手機響了。他猶豫了一下,向大家做了一個別出聲的手勢,接了電話:“喂,楊總,您好,您好!實在抱歉啊,我這幾天都在外地出差,得過幾天才能回上海。等我回去了,就跟您聯系。”
大家面面相覷。
千萬別笑,這是工作中比較普遍存在的現象,公司上下的人都在為自己的過錯找借口,就沒有誰勇敢地說出實話,不找借口。其實再大一點,我們這個社會都在流行相互找借口。前幾年有本書《沒有任何借口》,異常暢銷,可以說是一針見血地說到了人們的心口上,讓人震驚,讓人反思。
美國西點軍校,歷來對學員的素質非常重視,不允許學員找任何借口。學員不管什么時候遇到學長或軍官問話時,只能有四種回答:“報告長官,是”;“報告長官,不是”;“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報告長官,不知道”。除此之外,不能多說一個字。只要一找借口,哪怕是半句,也會遭到一頓訓斥。因為軍官要的只是結果,而不是喋喋不休、長篇大論的辯解!西點軍校要求每一位學員必須想盡辦法完成任何一項任務,而不是為沒有完成工作尋找任何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其核心是敬業、責任、服從、誠實。
由此,我想到了畢業于西點軍校的美國四星上將巴頓先生,他不愧是西點軍校培養出來的名將,在工作中始終恪守西點不找任何借口的校規,并在用人方面使用這樣重要的理念。巴頓在《我所知道的戰爭》這本回憶錄中,講了一個他選人用人的故事。
巴頓將軍說,他在提拔下屬時有這么一個習慣,預先會把所有的候選人集中到一塊兒,然后把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擺在他們面前。
有一次,巴頓對士兵們說:“伙計們,今天我要在倉庫后面挖一條8英尺長、3英尺寬、6英寸深的戰壕。”說完,他就走開了。其實這只是裝裝樣子,在那些候選人旁邊,有一個帶窗戶的倉庫,巴頓就待在里面悄悄觀察外面的人。
那些人領到工具以后便議論紛紛,他們奇怪為什么要挖這樣一條戰壕。
“6英寸深,連個人都藏不住!”有人大聲嚷嚷。
“這樣的戰壕不行,待在里面一定很冷。”“不,是很熱。”也有人這樣爭論。
“這種事情怎么能叫軍官來干?”還有人提出質疑。
最后,有個人對大家喊到:“讓我們把戰壕盡快挖好再趕快離開這個鬼地方吧,那個老畜生想用它干什么都和我們沒關系。”這個家伙后來被巴頓提拔了。
巴頓總結自己的用人思維:“我必須挑選不找任何借口完成任務的人。”
許多人都信奉“三思而后行”這句話,面對上司布置的工作,總會去想很多跟完成工作無關的問題,好像他成了決策者似的,從而還找出一大堆不去執行的借口。其實,他真正的工作是馬上去執行,完成任務。
我們的大腦,跟著我們的思想操縱我們的身體。大腦只有接受積極行動的指令,才會做出與我們意愿相同的結果。
我前面講過找方法思維,在這里可以用上,也就是說當我們想為自己找借口的時候,應該多找方法,這樣會發覺自己變得更積極、更有效率、更開朗。
說“我解決不了”的人是一個失敗者,而說“我要找出一個解決辦法”的人是一個扔掉借口的樂觀者。成功離不開一種積極的心態,把話語中的“不”、“沒有”等負性詞刪除,改成積極的話語,并付諸行動,才能取得成功。在此,你不妨借鑒下表來加以突破。
讀后有智慧
當我們還在準備為自己尋找理由和借口的時候,應該清醒了,不找借口找方法可是無數商界精英秉承的理念和價值觀,被眾多企業奉為圭臬。
如果你是一個優秀的人士,應該讓自己戒掉找借口的思維。即使你是一個平凡的人,也應該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努力尋找更有效率的方法而不是浪費時間尋找借口。要知道,老板安排你在這個職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聽你對困難進行長篇累牘的分析。日本松下公司曾經說:如果你有智慧,請你貢獻智慧;如果你沒有智慧,請你貢獻汗水;如果你兩樣都不貢獻,請你離開公司。
記住,不論失敗了,還是做錯了,再妙的借口對于事情本身也是沒有絲毫用處的。
上一篇:忠誠思維-[忠誠是福]
下一篇:找方法思維-[想問題,還是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