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和高效之間,只差一個“余額不足”
1
有一次我在看一本日本作家的散文集時,他在書里提到,編輯喜歡向他約稿,他在出版界備受歡迎的一大原因是,他從不拖稿。而其他的作家,往往會在交稿期限的最后一天給編輯打電話,要求延期。
我看了之后,挺吃驚的,日本人不是以嚴謹和勤奮著稱嗎?原來他們也拖稿啊!看來拖稿是個世界性的問題。把這個感受說給同事,同事說,不是拖稿是世界性問題,而是拖延癥是世界性問題。
我相信存在著這么一類人,總是由于拖延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積攢了一堆需要處理但就是不想立刻著手開始的工作;對著電腦忙了一個上午其實什么都沒做,不停地瀏覽一大堆亂七八糟的網頁。整天懊悔和苦惱,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
有一次我問一個好朋友,制訂一個詳細的計劃會不會有所改善,她說:“呸!我從小學的時候就制訂了無數計劃,要是都執行了我早就考上哈佛了。”
當我們的生活有了目標,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制訂一個計劃去實現這個目標。然而,在執行計劃中經常會被其他事情所阻礙。比如,想要減肥,結果剛一天就忍不住想吃炸雞,等回過神兒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在吃雞腿了,然后開始內疚自責,內心十分有罪惡感,再也不想控制飲食了,結果體重秤上的數字自然是一點兒沒變。想要改變一切,卻又總被絆住,最后一事無成。
從小學的時候老師就整天說,好孩子要管得住自己。“管得住自己”,恐怕是天下最難的一個課題!
靠自己來克服拖延癥,明顯是不行的。如果一件事情沒有必須完成的時間節點,恐怕拖延癥患者們能拖一輩子。
拖拖拉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最后日子就混淆成了一片,每個日子都喪失了自己的名字。有的人就這樣把一生,過成了冗長又失敗的一天。
2
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丹·艾瑞里做了一項實驗。他找來一批大學生,將他們分為A班、B班和C班。要求每個班的學生在3周內完成3篇論文,若過期不交,則視作0分。不過三個班的截止時間不同,A班可以在3周后的最后一天交上所有的3篇論文;B班自行安排每篇的上交時間;C班每周末必須交一篇論文。
結果,完成情況最好的是C班,B班的成績次之,A班的學生大都拖到最后幾天才慌慌張張地趕寫3篇論文,成績自然是最差的。
因為每周都有一個“最后期限”,C班沒得選,只能老老實實地完成一周一篇論文的任務,所以成績最好。因為期限是死的,學生們無法拖延,只能逼自己快速完成。
丹·艾瑞里在他的書《怪誕行為學》中說道:“每個人都有拖延癥的基因,最好的面對方式就是正面自己喜歡拖沓的弱點,然后通過各種手段來讓自己沒有拖沓的余地,從而逼迫自己做正確的事情。”
為手頭的任務限定一個必須完成的時間節點,就是抵御拖延癥最好的手段之一。只有身處退無可退的絕境,拖延癥患者們才能心一橫,踏踏實實地完成工作。比如上面提到的日本作家,每次在寫一本新書之前,都會預訂一張出國旅游的機票,這是為了逼著自己不得不在旅游日期前完稿,因為機票已經買了。
我們身邊的那些時間管理達人之所以干活那么快,不是他們比我們意志力更強,而是因為他們懂得對自己狠一點,給自己設置障礙,讓拖延癥沒有發作的環境。人都是逼出來的,如果想法子把自己置入不趕緊干活就死定了的境地,工作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3
任何時間的節點都是歷史長河的小階段,我們自身也只是時間的一部分。
如果一件工作沒有時間限制,人的精神就會松懈,覺得什么時候做都可以,反正時間還足夠,結果一拖就拖到了最后,把自己弄得苦不堪言。
所以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們必須把工作目標拆分成幾個子目標,并且為每個子目標設定時間限制,比如在周末之前要完成什么工作,并且想辦法設置一種監察機制。在周末之前,浪費的時間就像消費掉的鈔票一樣,一點點變少。最后,一旦意識到“余額不足”了,就會馬上振奮起來,自動分泌一種“去甲腎上腺激素”,讓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提升工作的效率。
說到底,拖延癥的產生還是因為缺乏自控力,不得不靠外力來控制自己。
美國個人成長權威伯恩·崔西在《最高成就》一書中提到了一些控制法則:你對人生的掌控程度越高,你就越快樂;你對人生的掌控程度越低,或是被其他事物或人控制,你越不快樂。由此可見,自控力對人生的意義!就如同我問一個朋友為什么那么喜歡開車,他說:“方向盤在自己手里還是別人手里,感覺是不一樣的。”提升自控力,能幫助我們戰勝拖延癥,驅除無力感,學會時間管理、情緒管理,就像人生的方向盤握在你自己的手里一樣,一切都由你說了算,你會感覺自己更強大、目標更明確、心情更快樂。
自控力,其本質上就是我們做出選擇的能力,最核心的是需要我們用理智判斷,去做重要事情的能力。因此,自控需要個人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些什么,自我的長期目標是什么,然后通過延遲短期欲望不惜一切代價,去完成自己的長期目標,這就是自控力的根本所在。
所以,如果自我控制能力較弱,不妨嘗試著練習,心理學家認為自我控制和肌肉力量一樣,可以越練越強。
很多時候,自控力的對手就是欲望,馬上就想獲得快樂的及時滿足感,打敗了我們的長線目標。我們越是想消滅掉自己的欲望,不想讓自己去想這個欲望,往往卻適得其反。比如越是強調讓一個人不要去想“粉紅色小象”,他的腦子里越是會自動浮現粉紅色小象的形象。
當有外力強制不讓你想,這個欲望就越是在腦中盤旋,進而產生一種壓力。而有壓力的時候,往往會讓人的自控能力變得更差。所以不要用一個特別寬泛的目標使自己產生壓力,用小的事情來鍛煉意志力,比大的目標更有用。比如每天看5頁書;比如堅持準時起床……不管多小的事情,只要堅持每天做,就能提高自控力。而當你在某一方面的自控力得到提高時,你在其他方面也會更加自律。
只要你能管好自己,偶爾放縱也是可以的。在一個短時的目標達成以后,不妨給自己一點兒小獎勵。經常自我獎勵有利于提高自控力。這一點就充分運用了心理學中的行為塑造法,激勵自己,是提高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的有效策略。規定可行的目標,一旦目標達成,就給予獎勵,這會使人產生成就感。獎勵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是必須遵守一個原則:只有目標達成,才能給予獎勵。
印度有個古老的故事,一個老人說:“我的兩個肩膀上有兩匹狼。一匹黑色的,很兇惡,總讓我做錯的事,說錯的話;一匹是白色的,總是鼓勵我做最好的自己。”
有人問老人:“哪一匹狼對你的影響大?”
老人回答:“讓我聽從指揮的那匹狼。”
狼肯定是要來的,有一種力量在你心中,你才會選擇聽從那匹正確的狼。所以,一定要認識到,只有在今天改變自己的行為,才會在未來遇見最好的自己,否則,一切都是徒勞,這是我們提升自控能力的關鍵。
上一篇:把煩惱拋在身后把煩惱拋在身后
下一篇:放下糾結,生活有時就需要簡單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