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己的愛好,也要全面發展
哈佛大學十分重視對學生愛好和幸福的培養。這樣一個調查案例在哈佛大學的課堂上經常被引用:
哈佛教授曾對1500名學生進行過一項調查,詢問他們選擇自己的專業是出于愛好還是為了賺錢。在這群人中,1255名學生回答是為了賺錢,245名學生表示是出于愛好。這項調查持續了10年,目的是要了解為了金錢和因為愛好而努力奮斗的人最后各自有多少人成了富翁。結果顯示,10年后,245名因為愛好而奮斗的人有100人成了富翁,而1255名為了金錢而工作的人只有1人成了富翁。
不管你是不是學生,金錢都是我們不可回避的問題,而工作是我們獲得金錢最主要的渠道。很多人在談及工作時,都感慨它是人生獲得意義的一種過程,也都知道應該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為了金錢去鉆營,但生存的壓力、朋友的勸諫往往讓我們猶豫不決,最后選擇以金錢為目標。
但科學的調查結果告訴我們,保證你能擁有足夠多金錢的唯一道路是做你自己喜歡的事情。
哈佛告誡學生,在選擇專業時要聽從自己內心的安排,不要被別人的意見左右,尤其是那些老套的說法:“這個專業不賺錢,還是選另一個能賺錢的專業吧。”選擇行業時也是如此。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你才能在快樂行事中獲得金錢的滿足。
哈佛教授還說,愛好不僅僅是為了獲取更多的金錢,它對人生意義的實現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愛好,特別是良好的愛好,是你生活的帆。一位詩人曾經這樣說過,為了您的身心健康,請培養至少一項愛好。這位詩人說的是身心健康,而健康的身心,則是快樂的唯一依托與內在體現。
在心理學的范疇上,愛好是指人生的某一件事情,或者活動的情感傾向。它與興趣既有關系又有區別,因為興趣主要是指人對事或活動的認識傾向。一般說來,人們感興趣的事情,大部分也是愛好,所以,有許多時候,興趣與愛好是緊密相連的,在某種非正規場合,往往也表示同一個意思。
愛好可以給人一種對快樂的期望與感受。愛好越是強烈,這種期望與感受也越強烈。在發現和培養自己的愛好的同時,也要注重全面發展。
把自己的愛好發展成優勢,由此可以促成自己取得一番較大的成就。然而,只有全面培養自己的基本能力,才能不犯下木桶定律似的錯誤。
從前,有一戶人家住在山腰上。一天,小孩帶著水桶到山下幫家里取水。小孩辛苦地來到河邊取了水,提著那重重的水桶回到家中,探頭一望,卻發現水桶中竟然連半滴水也沒有。第二天,孩子又拿著水桶到河邊取水。辛苦地提著重重滿滿的水桶,回到山上一看,水竟然又全部不見了。這次媽媽生氣了,拿著水桶,要孩子晚上也不準休息:“去提水!你偷懶,將來渴死了自己負責!”
深夜,小孩又提著水桶回來了,水桶里依然沒有半滴水。媽媽見狀頓時火大,以為小孩不努力,拿著藤條在孩子身上抽了起來。
小孩無辜地痛哭。其實,小孩不是偷懶,也不是不努力,而是,這水桶底下早已破了一個小裂縫!孩子辛苦爬著山路,水卻在回家的路上悄悄流光。
這個故事是對木桶定律的一個改版和演繹。小孩子手里的水桶的底下早已破了一個小裂縫,所以不管他怎么努力嘗試,都無濟于事,最終仍是空桶而歸,被他的媽媽埋怨打罵。如果他能夠及時發現桶底的隙縫并把它補救好,那第一次時他就能做好挑水這件事情。
我們普遍說的木桶定律,專業人士這樣解釋:
對于一只用于盛水的木桶來說,它盛水容量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板,而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木板。專業人士把這一規律總結成為“木桶定律”或“木桶理論”,一些管理者對其進行總結,根據它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以下三個推論:
第一,只有當木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時,木桶才能盛滿水;只要這個木桶有一塊板不夠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
第二,比最低木板高的所有木板的高出部分都是沒有意義的,高得越多,浪費就越大。
第三,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應該設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這是最有效也是唯一的途徑。
從這三條推論我們不難看出,一個人,如果不能在諸多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那么,無論在哪一項上存在嚴重漏洞,都會影響他的人生前途。或許,他在短時期不會感覺到這種弊端的存在,但當他在某一時刻突然感知到時,往往會后悔莫及。
在現實生活中,有愛好,在某方面有優勢,但在另一方面的能力嚴重不足的人不在少數,他們或多或少地也依循著“木桶定律”的理論,在自己的職業道路或人生歷程中,由于自身存在的劣勢使自己的發展深受束縛。培養良好的愛好,發展自身的優勢,在全面發展中提高自己,才能盡早獲得人生的幸福。
上一篇:有恒心有毅力,靜候機遇來臨
下一篇:機遇轉瞬即逝,該出手時就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