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不喜亦不憂,按自己的步調生活
我們不應因一時的失去而沮喪憂愁,前一次的失去也可能孕育了下一次的收獲。
“不以得為喜,勿以失為憂”是一種高層次的境界,它講求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在得到時放下狂喜,在失去時放下憂愁。這個快速、便捷的消費時代,人們有各種各樣的欲望,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質上的。有欲望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人人都希望達到一種精神和物質上雙重的滿足。對待欲望應該有一個正確的態度,不能讓欲望牽著我們的情緒走,得到了就欣喜若狂,沒得到或失去了就憂傷憤恨。我們不應該因外物的豐富而驕傲和狂喜,也不應因為個人的失意潦倒而悲傷。
“不以得為喜”的“得”指的是你現在已經得到的東西,可能是金錢、房子和車子,也可能是職位、權力。在這個越來越以結果為導向的社會,個人的成就越來越與客觀得到的東西直接掛鉤。其實,這些“得”只不過代表一個人過去的價值,它的更重要的意義是一個人未來的起點。所以,不管你覺得自己是多么出色的技術大師也好,銷售冠軍也好,管理奇人也好,只有放下過去的成就與榮譽,才能保持淡然的心態,大步向未來邁進。
以辯證的角度看這個世界,你就會發現世界上沒有純粹意義上的“得”,更沒有純粹意義上的“失”。其實要理解得失兩面,關鍵是時間維度,如果你將時間拉長,拉到人生長河的角度再來看某一節點人們的得與失,那時風光的人后面卻有很多不如意,一時的“得”引發了后來的“失”,當時的“得”在以后看來卻成了“失”,反之亦然。這就與中國的太極陰陽兩面一樣,陰就是陽,陽就是陰,實則為一體,一定要分開就會產生很多煩惱。因此,我們不應因一時的失去而沮喪憂愁,前一次的失去也可能孕育了下一次的收獲。
戰國時代,在長城外住了一位老翁。有一天,老翁家里養的一匹馬無緣無故走失了。在塞外,馬是負重的主要工具,所以,鄰居都來安慰他,這位老翁卻很不在乎地說:“這件事未必不是福氣!”過了幾個月,走失的那匹馬居然帶了一匹駿馬回家,這真正是賺了,鄰居都來慶賀。這位老翁卻說:“這未必不是禍!”幾個月后,老翁的兒子騎這匹馬摔斷了大腿骨,鄰居們佩服老翁的料事如神之余也趕來慰問,而這位老翁卻毫不在意地說:“這倒未必不是福!”事隔半年,敵人入侵,壯丁統統被征調當兵,戰死沙場者十之八九,而老翁的兒子卻因為摔斷了一條腿免役而保住一命。
“塞翁失馬”是一個我們小時候就耳熟能詳的故事,故事中體現的“福禍相依”的智慧,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福禍相依”能讓人采取一種透過長遠時空權衡利弊的思考問題方式,在得失面前保持一種淡然的平常心。如果我們一直以“得為喜,失為憂”的心態對待問題,那么情緒就會被一些外物所牽引,忽視內心真正的聲音。
斗子文,是楚國歷史上著名的令尹之一,對楚國的強大和北上爭霸,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每天天未破曉就上朝去等國王出來吩咐大事,天黑了才回家吃飯。國家有亂,人民貧困,他散盡家產來緩解災難,因此更得人民信任。斗子文在楚成王八年任令尹后至楚成王二十五年讓位子玉,長達27年之久。在這27年中,他曾“三仕”“三已”。每次升了官,他并不因此高興;幾次因另作安排而免職,他毫不因此難過。年歲大了,他推舉斗氏有才能的子玉當令尹,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為政的經驗教訓,都告訴新令尹。
由于以上原因,當時的諸侯列國,都敬仰他。《春秋·魯莊三十年》《春秋·魯宣四年》都很詳細地記載了這些事跡;《論語·公冶長》也反復歌頌了他的品德;儒家創始人孔子也贊譽他為“忠”。
從斗子文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并沒有因自己身居要職而歡喜,也沒有因為被免職而失落,而是放下了毀譽榮辱的得與失。其實,這些得失看起來關乎一個人的畢生心力和追求,實則過眼云煙而已。在這個不停變化的世界中,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患得患失,得而失之與失而復得。我們的生命不過區區百年,在漫長的時光隧道里,只不過像曇花和朝露一樣短暫,如果不能放下心中的得失榮辱,充分享受生命中的美好與感動,豈不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不過,我們畢竟是有欲望、有追求的生命個體。面對這個多姿多彩、變化萬千的繽紛世界,如何能真正做到放下得失,不以得為喜,不以失為憂呢?首先,我們要堅定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不管你為學業拼搏、為事業奮斗,還是追求一個幸福美滿的婚姻,只要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上,這種行為本身就能讓你感到生活的快樂和生命的充實。做自己喜歡的事,會讓你忘記一時的得失,因為追求本身能給你最大的快樂與滿足。其次,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很多時候我們放不下,是因為始終在用別人的眼光來衡量自己。雖然每個人不能孤立地生存于這個世界,但我們要明確我們始終都是為自己而活。得之喜、失之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把外界的價值觀強加于自己身上,比如成功后會因想到別人會羨慕自己而沾沾自喜,失敗后會因怕別人笑話而久久不能解脫。其實只要能夠認清楚自己所走的路,只要自己一直在努力,別人又有什么資格來評判?
生活像一條大河,時而寧靜,時而瘋狂,一切都可能因時空轉變而發生變化。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能把功名利祿全部拋在身外,做到榮辱毀譽不上心頭。放下得失,才能用寧靜平和的心境寫出生命中灑脫飄逸的詩篇。
上一篇:弱者自弱,強者自強
下一篇:心懷感恩,樂觀面對人生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