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分辨,陷阱總是披著機遇的外衣
一位成功學教授說,辨別機遇與陷進,是人一生都在學習的一個課程。機遇可能只敲一次門,誘惑總是按著門鈴不放。
機遇是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的,有些人甚至把自己成功與否完全下注于自己能否踩住機遇的尾巴。殊不知,機遇與誘惑、風險往往是并存的。聰明的頭腦就像是一個篩選安全機遇的漏斗,它會讓你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留下自己堅實的腳印,同時,把那些戴著虛偽面具的、想要蠶食你前程的機遇摒棄。
哲人說:“坐享暴利的事是不存在的,風險和機遇總是成正比的。最重要的不是決定做什么,而是決定不做什么。以過于饑渴的心態去抓機遇,抓住的有可能只是一場誘惑。”這句話對于極度渴望得到機遇恩賜的人來說,可謂是警示箴言,有著無窮的現實指導意義。
曾在哈佛的校園里聽到這樣一個故事:
1931年,哈默從蘇聯回到美國。此時,這位未來美國大富豪商業王國的構造剛剛開始。
這一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即將登上美國總統的寶座。精通政治、具有聰明頭腦的哈默通過深入研究,認定一旦羅斯福掌權,1920年公布的禁酒令就會被廢除。哈默進而想到,到那時,威士忌和啤酒的生產量將會十分驚人,市場上將需要大量的酒桶用以裝酒。這一想法在哈默的頭腦中不斷顯現,他知道,機遇來臨了。對于自己,這真的是一個十足的機遇。
因為,哈默知道,這種酒桶并非一般木材可以制作,非用經過特殊處理的白橡木不可。哈默在蘇聯生活多年,知道那里有白橡木出口。于是,他又去了蘇聯,憑著他的老關系,訂購了幾船白橡木板運到美國。他在紐約碼頭附近設立了一間臨時的酒桶加工廠,作為應急的儲備。
后來,他又在新澤西州建造了一個現代化的酒桶加工廠,取名哈默酒桶廠。
當哈默做這些事時,禁酒令尚未解除;當哈默的酒桶源源不斷地從生產線上滾出來時,禁酒令被解除了。人們對威士忌的需求急劇上升,各酒廠的生產量隨之也直線上升,但成問題的是需要大批酒桶。此時,哈默早已給酒廠準備好了大量酒桶。生產酒的廠家有許多,而大規模生產酒桶的工廠卻“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所以哈默制造酒桶獲得的利潤大大超過了酒廠。
只憑借自己的一個猜想,一個憑空推測的想法,哈默抓住了機遇,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經濟學家分析說:哈默抓住了只屬于他自己的機遇,即便他不做,這個機遇也只會屬于和哈默一樣的人。不僅因為他們有膽識,更重要的是他們看清了機遇的真實嘴臉。
從西點軍校畢業的麥克阿瑟將軍說過:“召集軍隊上戰場的軍號聲對于軍人來說,就是一種機會。但是,這嘹亮的軍號聲,絕不會使軍人勇敢起來,也不會幫助他們贏得戰爭,機會還得靠他們自己來把握。”促使一個人抓住成就他一生的那個機遇并走向成功的,正是他的個性、他的個人能力。
但哈佛教授提醒我們,過于樂觀地看待機遇,缺乏理智的思考,機遇就會變成誘惑的嘴臉。
和德的創始人畢福君,20世紀80年代初在部隊服役時開始承包養蝦場,后來做蝦產品加工和出口,再做飼料魚粉進口生意。天時地利人和,到1993年,他就有了3個億的資產。
他接著擴張魚粉生意,以低價打開市場,又是幾年下來,竟做成了“飼料大亨”,銷量每年都以將近一倍的速度翻升。到1998年,和德已經成為世界上公司進出口魚粉貿易量最大的企業,在國內飼料的銷售中所占的份額也達到了85%的壟斷地位。
此時,他的資產達到30個億。
和德在最鼎盛的時期曾經一個月就到賬3.6億元的現金匯票,全年的現金流量達到幾十個億,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最發愁的事情是每天這么多的錢存在哪里。
錢多了就不再是錢,必須投資。當時投資的熱點是高科技,高科技是時代的最大機遇。
從1996年開始,畢福君開始接觸網絡,言必稱網絡,開口就是比爾·蓋茨。不久,機會來了,畢福君想盡種種辦法接觸到國嘉實業,1997年11月,和德集團斥資1個多億,以第一大股東的身份入主國嘉實業。借殼上市,夢想成真,一個傳統的飼料進出口企業,搖身一變,成了高科技信息產業,全面向互聯網技術開發和電子商務進軍。
遺憾的是,高科技的概念雖然時髦,但任何生意的實質都是要賺錢的,畢福君并沒有從高科技身上找到賺錢的路子。
錢沒賺到,開支卻俱增。既然做了高科技,就要像個高科技,沒有形象是不行的。公司搬到了北京最昂貴的地段王府井,新東安大廈一租就是5000平方米。高薪招聘,廣告轟炸,凡是當時流行的燒錢方法,他都試了,結果都是賠錢買吆喝。
賺錢還得靠魚粉,而此時的魚粉已不是重要的事情,心不在焉,自然每況愈下,賺來的一點利潤遠遠不夠填補高科技的虧空。他屢屢從魚粉抽血,最后終于連魚粉生意本身也難以為繼。和德徹底地垮掉了。
畢福君,從白手起家到賺足1000萬,花了近十年;從1000萬到3億,花了三四年;從3億到30億,僅用了四五年。然而,從30億到一文不名,其間只有兩三年!
一個人做事,首先要有一個長遠規劃,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沒有長遠計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很可能會落個行囊空空、一事無成。年輕人時時刻刻都在渴望機遇,但機遇和陷阱常常穿著類似的外衣,隨時考驗著一個人的眼光和判斷能力。
哲人說,機遇可能只敲一次門,誘惑總是按著門鈴不放。在面對成功的期盼和機遇的誘惑時,我們要擁有聰明的頭腦,其中的知識和閱歷可以使我們將機遇與一些投機活動區分開,頭腦中的理智會讓你對于危險的誘惑敬而遠之。
上一篇:可以敗給別人,不能輸給自己
下一篇:善于變通,才可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