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探索的孩子喜歡折紙、積木
前文說過,孩子在2歲前后,處于渾然無我的狀態,誤以為自己與周圍的世界是渾然一體的。到了兩三歲,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為此他們漸漸萌生出自我的意識,也把自己與外部世界區別開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對于外部世界的探索意識越來越強烈,他們帶著好奇的眼睛觀察身邊的一切,也很希望自己能夠透過現象研究本質。
在這個階段,孩子很喜歡折紙。他們似乎想把生活中的一切都變成生動的折紙表現出來,如他們看到海里的輪船、天上的飛機、水里的青蛙、地上的老虎,都希望父母能夠用折紙的方式給他們再現。對于孩子這樣的請求,父母往往覺得很疲憊,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做,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為此,有些父母會批評和否定孩子,甚至會對孩子表現出厭煩的樣子。現實就是如此,有很多父母寧愿花費很多錢給孩子買昂貴的玩具,也不愿意花費一些時間陪伴孩子一起折紙,更不愿意引導孩子開發智力。漸漸地,孩子就會失去折紙的興趣,而父母也失去了開發孩子智力、激發孩子學習熱情的機會。
每一個健康的孩子一般都非常活潑好動,他們幾乎一刻也不閑著,總是上躥下跳、動來動去。很多父母都覺得這樣的孩子很煩人,實際上這正是孩子健康可愛的表現。作為父母,一定不要誤解孩子的表現,更不要限制孩子對于世界的探索。父母要支持孩子,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做簡單的折紙游戲,在此過程中還能發展孩子的空間感呢,豈不是一舉數得嗎?
除了折紙,孩子還喜歡玩積木。年幼的孩子最喜歡把積木搭建起來,然后將其推倒。有一些積木是帶有異形空間的,孩子還會樂此不疲地從形狀各異的積木中找出合適形狀的積木,將其放入異形的空間里。有些父母在耐心陪伴孩子搭積木之后,發現孩子常常很有趣地把搭好的積木推倒。這樣一來,孩子哈哈大笑,顯得非常開心,父母卻很困惑。作為父母,不管孩子做出怎樣的舉動,都不要感到驚訝,因為這正是生命的力量在發揮作用。既然孩子把積木推倒了,就重來一次,用積木搭出不同的樣子,不也很好嗎?
2歲之后,孩子的身體協調性增強,可以做出一些精細入微的動作,也可以進行更多復雜的、難度大一些的游戲。面對著積木和折紙,孩子會有更多新鮮的玩法,如他們會折疊更多復雜的形狀,也會通過自己的創意把積木玩出新高度。總之,隨著不斷成長,孩子似乎把原本的玩具又玩出了新高度。這是孩子的智力持續進步的表現。
每當孩子折紙的時候,父母總是會對孩子提出要求,讓孩子折疊出各種形狀。殊不知,孩子一開始折紙并沒有明確的目的,他們只是單純喜歡折紙而已。因而父母也要按捺住對于孩子成長的功利心,幫助孩子專心致志的享受折紙的過程。即使孩子最終什么有形的東西都沒有折出來,但是他們獲得了快樂和領悟,這不就是最重要的嗎?
如果父母想讓孩子進步更大,就可以對孩子展開引導。
首先,父母可以給孩子展示折紙的過程,從而使孩子對于紙張的認知更加深入。畢竟對于孩子而言,能夠把紙折疊起來,也很新奇。當孩子初步擁有折紙的能力之后,父母還可以與孩子一起觀看《七巧板》等電視節目,這些節目可以教會孩子折疊簡單的動物形狀,從而讓孩子掌握基本的折疊技巧。
其次,孩子在折紙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不要抱怨孩子動作太慢、折疊得不夠好,也不要抱怨孩子進步太慢,而是要引導孩子更加努力。如果孩子需要幫助,父母就要適度幫助和引導孩子;如果孩子戰勝了小小的困難,父母就要激勵孩子,引導孩子再接再厲。總而言之,父母的評價對于孩子的影響非常大,這是因為很多孩子自我認知和評價的能力發展不夠完善,因而常常會把父母對自己的評價據為己有。作為父母,在對孩子發表任何一句評價的時候,一定要謹言慎行,而不要信口開河、肆無忌憚。
最后,折紙是一項既需要動腦,也需要動手的活動。在折紙的過程中,孩子手腦并用,全神貫注,一定會有更好地成長和表現。當然,如果孩子正沉浸在自己的構思中,父母要注意,一定不要隨意打斷孩子,也不要盲目地指點孩子。對于那些孩子能夠獨立完成的事情,父母要給孩子機會去成長,讓孩子得到歷練,唯有如此,孩子才能進步更快。當然,在和孩子一起折紙的過程中,父母與孩子之間始終彼此互動、合作,所以親子關系會更加和諧融洽,親子感情也會更加深厚,這對于父母引導和教育孩子至關重要,也會讓家庭教育事半功倍。
上一篇:眼睛是心靈的窗口
下一篇:端正價值觀,遠離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