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中,判斷比雄辯更重要
當人們總是抱怨很討厭某個朋友,那么,我們是不是應(yīng)該先反省一下自己呢?自己有沒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人際關(guān)系學大師卡耐基曾說過:“一個人的成就,85%取決于與人溝通的能力,而專業(yè)知識只占15%。”做一個會溝通的人,那會是什么樣的人呢?
當然是一個受大家歡迎的人。當一個人在溝通中總是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又怎么會成為受歡迎的人呢?在溝通過程中,我們需要做到尊重對方,懂得忍讓,彬彬有禮,不管是言辭還是舉止,都要令對方感到舒服而不是魯莽,這樣我們就可以逐漸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了。
1943年,巴菲特離開老家奧馬哈來到華盛頓,在整個初中三年,他一直都不適應(yīng)這座新城市。再加上他本來就處于青春叛逆期,雖然,他的有些行為很讓同學和老師頭疼,但他還是想成為一個老師、同學、家長都喜歡的好孩子,他希望可以跟身邊的人進行融洽的溝通。他常常為這樣的事情苦惱,他想:能有什么辦法呢?能有什么辦法讓別人喜歡我呢?
突然,腦海里一道靈光閃過,巴菲特想起自己看過的一本《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那里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想采到蜂蜜,就不要踢倒蜂窩?!币簿褪钦f,假如你想和別人做朋友,并得到甜蜜的友誼,那就不要批評別人,因為批評對方會令他傷心難過,讓人心生怨恨,就好像捅了馬蜂窩一樣。
巴菲特再從書架里拿出那本書,并將其中的一部分摘抄下來:“人人都希望受到注意和贊美,沒有人希望被批評”“在所有的文字中,最好聽的聲音是自己的名字”“處理爭執(zhí)最好的方法就是避開爭執(zhí)”“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馬上坦白認錯”“問問題,而不要命令別人”“幫助別人留下好名譽”“婉轉(zhuǎn)指出別人的錯誤,讓別人保住面子”。就這樣,巴菲特漸漸懂得了如何去溝通,如何在人際交往中尊重別人。
席勒說:“不知道他自己尊嚴的人,他就完全不能尊重別人的尊嚴?!弊宰鹗敲總€人必須學會的第一個原則,從小,我們就應(yīng)該學會“站著”,而不是“趴著”去仰望那些大人物,這樣所建立的自信心與健全的人格會為我們的一生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一個人的心靈世界,是要靠自尊來支撐的,尊嚴可以帶給人自信,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一個好的溝通者必須具備這樣的條件:富于幽默,這樣可以縮短與對方的距離;善于解決矛盾,當溝通的雙方出現(xiàn)了一些沖突,可以緩和矛盾,調(diào)節(jié)氣氛;性格溫和;面對任何人都需要熱情洋溢;善于與各種類型的人打交道。
在人際交往中,對方的態(tài)度往往取決于自己的態(tài)度,就好像你站在鏡子面前,你笑時,鏡子里的人也跟著笑;你皺眉,鏡子里的人也在皺眉;你對著鏡子大喊大叫,鏡子里的人也會沖著你大喊大叫。當我們想要贏得他人的尊重與信任,就應(yīng)該先尊重和信任他人。如果說你是一位善于溝通的人,那是因為你讓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尊重。
上一篇: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
下一篇:治愈懶惰和拖延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