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觀察,讀懂孩子的心情
我們都知道,任何人都是有情緒的,包括喜、怒、哀、樂、恐懼、沮喪等。人是情緒的動物,人的情緒是與生俱來的,孩子逐漸長大,也開始有了多變的情緒,對于兒童來說也是如此。對此,我們要學會留意孩子心情,如果孩子產生消極情緒,要及時予以疏導,不然,他們的情緒就會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四處亂撞。可能剛剛那個那么活潑開朗的孩子一下子就變得悶悶不樂、喜怒無常、神神秘秘了。
我們先來看下面這位媽媽是怎么處理孩子的壞心情的:
一天傍晚,李太太正在做飯,女兒回家后就在嚷嚷:“媽,從明天開始,我不去學校了,你別勸我!”
“為什么這么說呢?”李太太心想,女兒肯定在學校遇到了什么不開心的事。
“沒什么,感覺不大舒服。”
“不舒服,哪里不舒服?怎么不早點請假回來呢?”
“不想耽誤學習啊,你別問了,反正我不去。”其實,李太太心知肚明女兒有勁兒這么嚷嚷,怎么可能是不舒服呢,一定另有隱情。
“可是,今天不舒服,明天不一定不舒服啊,要不,媽媽帶你去醫院吧。”李太太在說這話的時候,故意露出一點笑容,女兒明白,媽媽看出端倪了,于是,她只好說:“媽,你女兒是不是很沒用啊?”
“怎么這么說,我女兒一直是最棒的,有最棒的學習接受能力,待人溫和,還疼媽媽。”
聽到李太太這么說,女兒笑了,主動招出了今天遇到的事:“媽,今天老師叫我們寫一篇作文,我拼錯了一個字,老師就嘲笑了我一番,結果同學們都笑我,真沒面子!”
此時,李太太沒有說話,只是摟著傷心的女兒。女兒沉默了幾分鐘,從媽媽懷中站了起來,平靜地說:“謝謝你聽我說這些事,我要去小胖家了,他還等著我一起復習功課呢。”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發現,李太太是個細心的人,當女兒說不想去上學時,她并沒有對孩子進行批評和指責,而是循循善誘,讓孩子道出了心事,這樣的溝通才是有效的,才能幫助孩子疏解困擾。
因此,作為父母要體貼和幫助孩子,要對孩子身心發展的狀況予以留意,對他們某些特有的行為舉止要予以理解并認真對待。認識到孩子在兒童時期的情緒管理至關重要,繼而理解孩子,才能和孩子做朋友。
我們家長要做到:
1.細心觀察,留意孩子的心情好壞
作為父母,你是否發現,當孩子呱呱墜地時,我們會特別留意他,會留意孩子的聲調、面部表情、動作、姿勢等,會用自己的行動表達對孩子的愛,可當孩子逐漸長大、成為兒童后,做父母的,反倒把這種表達愛的方式擱淺了。而這種細微的變化,很多父母都沒有注意到,卻導致孩子在離我們越來越遠。大多數情況則是,孩子的各種情緒開始日益明顯,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不好管,而事實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只要方法妥當,任何孩子都是優秀的;只要用心,總能找到合適的教育方法,而孩子更需要的是家長的愛和關心。
2.理解、信任你的孩子,查找孩子消極情緒產生的原因
可憐天下父母心,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可是教育的結果卻不完全相同,為什么有的家長能跟孩子和諧相處,情同知己,有的卻水火不容、形同陌路。這就是教育方法的不同所造成的。作為父母,首先要了解你的孩子,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你要了解孩子煩惱產生的來源,只要這樣,才能對癥下藥,幫助孩子解決煩惱。
3.適當“討好”一下你的孩子,縮短彼此間的心理距離
當然,這里的“討好”并不具備任何功利的目的,而是為了加強親子關系,父母親應該偶爾贊揚一下你的孩子,或者帶孩子出去散散心等,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彼此間的心理距離就拉近了。那么,孩子自然愿意向你傾訴了。
4.不要總是壓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當朋友,對自己傾吐成長中的煩惱與快樂,然而,孩子愈大愈難與他們溝通,這是很多父母共同的感受。這是由什么造成的呢?其實,孩子也想對父母說實話,只是很多父母總是端著家長的架子,甚至壓制孩子的想法,孩子又怎么愿意與你溝通呢?因此,聰明的父母都會引導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孩子暢所欲言。
5.分享孩子的感受
無論孩子的心情如何,也無論孩子是向你們報喜還是訴苦,你們最好暫停手邊的工作,靜心傾聽。若邊工作邊聽,也要及時作出反應,表示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倘若只是敷衍了事,孩子得不到積極的回應,日后也就懶得再與大人交流和分享感受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滿臉愁容,那么你就要考慮下自己的孩子是否在為某件事煩心。此時,你要從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角度,做孩子的朋友,或許他會對你敞開心扉!
上一篇:縱然人生坎坷,也要無懼無畏
下一篇:自律的人,終將開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