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恐懼發生的原因
佳佳兩歲半,自出生以來就與媽媽形影不離。媽媽為了照顧佳佳,在休完產假之后,直接辭職全職照顧佳佳,就連晚上睡覺,佳佳都要和媽媽依靠在一起,睡夢中的時候,佳佳常常會摸索媽媽,只有摸到媽媽的時候,他才會感到安心,否則就會驚醒。一開始,媽媽并不覺得佳佳這樣有什么不好,還給佳佳起了個綽號,叫作“小尾巴”。然而,眼看著佳佳已經兩歲半了,和佳佳一般大的孩子都去幼兒園上托班培養獨立能力了,媽媽這才驚覺佳佳與她是不可分開的,這可怎么辦呢?雖然媽媽不準備讓佳佳上托班,但是面對就連自己上廁所都要跟著站在門口的佳佳,媽媽真的很發愁。
在佳佳3歲的時候,還有半年就要上幼兒園小班,媽媽決定對佳佳進行分離訓練。媽媽特意把姥姥從老家接過來,讓姥姥和佳佳熟悉一下,因為等到佳佳上幼兒園,媽媽就要去上班,由姥姥負責接送佳佳。但是,佳佳對姥姥很陌生。姥姥來了半個月之久,佳佳才愿意和姥姥在一起,但是媽媽必須也在旁邊。有一天,媽媽看到佳佳正在全神貫注地看電視,就悄悄溜出家門去逛街。其實,媽媽倒不是有多么想逛街,而是想看看佳佳看不到自己會有什么反應。果然,媽媽才離開家半個小時,姥姥的電話就打過來了:“佳佳找不到你,哭得撕心裂肺,怎么也哄不好。你趕緊打車回來吧!”救急如救火,媽媽當即打車回家,第一時間出現在佳佳面前。佳佳一頭扎入媽媽的懷里,此后一個晚上的時間都扯著媽媽的衣服不愿意撒手。媽媽趁機對佳佳說:“佳佳,媽媽只是出去買件漂亮衣服,讓你有個漂亮的媽媽,很快就會回來的。過段時間就要去上幼兒園,和老師、小朋友們在一起,媽媽也要去上班,但是等到你放學了,媽媽也下班了,我們就可以在一起。”佳佳當即號啕大哭起來:“不要,不要!我要和你在一起!”看著哭鬧不止的佳佳,媽媽深刻意識到緩解佳佳的分離焦慮迫在眉睫。
孩子為何會有分離恐懼呢?就是因為對父母的依賴。通常情況下,每個家庭里都會有專門的人負責照顧孩子。例如,佳佳的媽媽就是辭掉工作全職照顧佳佳的,所以佳佳對于媽媽的依賴性很強,不愿意與媽媽分離。孩子是很弱小的生命個體,他們盡管不能準確表達,但是卻知道自己需要與誰緊密相依,為此他們會很依賴照顧他們的人。當然,孩子害怕分離的對象不一定是媽媽,如果爸爸主要負責照顧他們,他們就會害怕和爸爸分離。誰照顧孩子的時間更長,孩子就會對誰產生強烈的依賴性。為了緩解孩子的依賴性,作為照顧孩子的人,要適度與孩子分離,而不要一分一秒都不與孩子分開,否則就會使得孩子形成依賴。其實,父母對于孩子的愛不是一成不變的。對于新生兒,父母當然要全身心地投入照顧,但是隨著孩子不斷成長,各方面能力越來越強,父母要學會放手,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各種獨立的能力,這樣孩子才能不斷成長,越來越強大。
父母即使再愛孩子,也不可能永遠陪伴在孩子身邊。作為父母,一定要明智、理性、適度地愛孩子,這樣才能引導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父母的溺愛,是對孩子最大的害。明智的父母不會溺愛孩子,而是會給孩子更大的成長空間,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讓孩子不斷地強大。當然,當孩子已經對父母形成依賴,出現分離焦慮的時候,父母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父母要理解孩子不想與父母分開的心情,孩子那么弱小,需要尋求父母的保護和照顧,一旦離開父母,他們會因為缺乏安全感而感到內心不安;其次,父母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一定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很多父母看到孩子膽小的樣子很著急,恨不得一下子就讓孩子從膽小變得勇敢,從而對孩子采取更多過于著急的手段,其實這樣的強制行為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傷害。父母一定要有耐心,理解和尊重孩子,逐漸對孩子放手,從而鍛煉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作為孩子依賴的人,可以暫時離開孩子,在短暫時間后回來,這樣一來,孩子就會知道自己所依賴的人還會回來,漸漸地,分離焦慮就會減輕。
大多數父母都會在孩子需要入園的時候,才去關注孩子分離焦慮的問題,也是為了入園做準備。其實,凡事都要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準備,只有這樣才能有更充足的時間把事情做得更好。否則,如果總是事到臨頭再去想辦法解決問題,進展就會很艱難。父母應該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引導孩子與更多的人接觸,尤其是媽媽專門負責帶養孩子的時候,就更要讓孩子學會與小伙伴相處。人是群居動物,每個人都需要在人群中生活,孩子也是如此。現代社會,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學會與人打交道很重要。因此,父母首先要克服自己內心與孩子分離的恐懼,這樣才能循序漸進地鍛煉孩子,也才能讓孩子愛上與父母“漸行漸遠”的獨立生活。
上一篇:再難,也要學會堅持
下一篇:別為不值得的小事情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