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五羊皮 買死百里奚
——百里奚和蹇叔
五年,晉獻公滅虞、虢,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奚,以璧馬賂于虞故也。既虜百里奚,以為秦繆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執之。繆公聞百里奚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人遂許與之。當是時,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繆公釋其囚,與語國事。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問,語三日,繆公大說,“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百里奚讓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賢而世莫知。臣常游困于齊而乞食铚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齊君無知,蹇叔止臣,臣得脫齊難,遂之周。周王子頹好牛,臣以養牛干之。及頹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誅。事虞君,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誠私利祿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脫;一不用,及虞君難:是以知其賢。”于是繆公使人厚幣迎蹇叔,以為上大夫。(《史記·秦本紀》)
人生際遇無常,甘羅很小便做了高官,呂尚白發蒼蒼尚在渭水河邊垂釣。輔佐秦穆公成為春秋霸主、被孟子視為圣賢的百里奚滿腹經綸卻命運坎坷,以至于年逾古稀尚是一介牧人。《史記·秦本紀》的上述記載,簡潔地道出了百里奚的人生多舛,同時也道出了他和摯友蹇叔之間不同尋常的關系。回望百里奚的人生際遇,特別是回望他的幾次重大的人生抉擇,更是讓人感佩蹇叔的智慧見識,無怪乎百里奚由衷地認為,自己的才能遠遠不如蹇叔。
作為春秋時期的曠世大才,百里奚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掌故,其中,他在最著名的歷史典故“假途滅虢”中所扮演的角色尤其可圈可點。虞國和虢國相鄰,晉國以出兵討伐虢國為名,奉送璧馬向虞公借道。大夫宮之奇洞燭其奸,當即向虞公陳說“唇亡齒寒”的道理,力諫虞公慎思利弊,不要上晉國的當。貪圖晉國璧馬的虞公壓根聽不進去,執意要應允晉國之請。宮之奇再諫,虞公盛怒。這時,大夫百里奚趕忙拉拽宮之奇的衣裙,暗示他不要再講。過后,宮之奇責問百里奚為何不讓他忠諫。百里奚說道:“吾聞進嘉言于愚人之前,猶委珠玉于道也。桀殺關龍逄,紂殺比干,惟強諫耳。子其危哉!”宮之奇聽從百里奚勸告離開虞國后,虞國隨即被攻占了虢國然后班師的晉國軍隊順手消滅。虞公做了俘虜以后,百里奚依然不離不棄地追隨在他身邊,盡到了一個人臣的本分。在這個典故里,百里奚的形象簡直就是智慧的象征,見識顯然要比他的好友宮之奇高出許多。所謂“時然后言”,所謂“知其不可言而不言”,都在百里奚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在《左傳》中,主要記載了宮之奇的反復勸諫,而沒有出現百里奚的身影。但透過宮之奇和虞公之間的會話,不僅可以看到宮之奇的膽識、見識,而且可以看到宮之奇“進嘉言于愚人之前”的不智,進而體味百里奚“知其不可言而不言”的明智:
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寶也。”對曰:“若得道于虞,猶外府也。”公曰:“宮之奇存焉。”對曰:“宮之奇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且少長于君,君昵之。雖諫,將不聽。”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為不道,入自顛轉,伐鄍三門。冀之既病,則亦唯君故。今虢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請假道,以請罪于虢。”虞公許之,且請先伐虢。宮之奇諫,不聽,遂起師。夏,晉里克、荀息帥師會虞師,伐虢,滅下陽。(《左傳·僖公二年》)
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于盟府,將虢是滅,何愛于虞?且虞能親于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幅,猶尚害之,況以國乎?”公曰:“吾享祀豐髫,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從,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左傳·僖公五年》)
百里奚雖然是先哲們公認的圣賢,卻承認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承認自己曾經出現過幾次重大的選擇性失誤,而這幾次選擇性失誤均發生在不聽從摯友蹇叔勸告的時候。翻看《東周列國志》,事情的經過原委清晰可見。
卻說百里奚是虞國人,字井伯,年三十余,娶妻杜氏,生一子。奚家貧不遇,欲出游,念其妻子無依,戀戀不舍。杜氏曰:“妾聞‘男子志在四方’。君壯年不出圖仕,乃區區守妻子坐困乎?妾能自給,毋相念也!”家只有一伏雌,杜氏宰之以餞行。廚下乏薪,乃取扊扅炊之。舂黃齏,煮脫粟飯。奚飽餐一頓。臨別,妻抱其子,牽袂而泣曰:“富貴勿相忘!”奚遂去。游于齊,求事襄公,無人薦引。久之,窮困乞食于铚,時奚年四十矣。铚人有蹇叔者,奇其貌,曰:“子非乞人也。”叩其姓名,因留飯,與談時事,奚應對如流,指畫井井有敘。蹇叔嘆曰:“以子之才,而窮困乃爾,豈非命乎?”遂留奚于家,結為兄弟。
蹇叔長奚一歲,奚呼叔為兄。蹇叔家亦貧,奚乃為村中養牛,以佐饔飱之費。值公子無知弒襄公,新立為君,懸榜招賢。奚欲往應招。蹇叔曰:“先君有子在外,無知非分竊立,終必無成。”奚乃止。后聞周王子頹好牛,其飼牛者皆獲厚糈,乃辭蹇叔如周。蹇叔戒之曰:“丈夫不可輕失身于人。仕而棄之,則不忠,與同患難,則不智。此行弟其慎之!吾料理家事,當至周相看也。”奚至周,謁見王子頹,以飼牛之術進。頹大喜,欲用為家臣。蹇叔自铚而至,奚與之同見子頹。退謂奚曰:“頹志大而才疏,其所與皆讒諂之人,必有覬覦非望之事,吾立見其敗也。不如去之。”奚因久別妻子,意欲還虞。蹇叔曰:“虞有賢臣宮之奇者,吾之故人也,相別已久,吾亦欲訪之。弟若還虞,吾當同行。”遂與奚同至虞國。
時奚妻杜氏,貧極不能自給,已流落他方,不知去處。奚感傷不已。蹇叔與宮之奇相見,因言百里奚之賢。宮之奇遂薦奚于虞公,虞公拜奚為中大夫。蹇叔曰:“吾觀虞君見小而自用,亦非可與有為之主。”奚曰:“弟久貧困,譬之魚在陸地,急欲得勺水自濡矣!”蹇叔曰:“弟為貧而仕,吾難阻汝,異日若見訪,當于宋之鳴鹿村。其地幽雅,吾將卜居于此。”蹇叔辭去。奚遂留事虞公。及虞公失國,奚周旋不舍,曰:“吾既不智矣,敢不忠乎?”至是,晉用奚為媵于秦。奚嘆曰:“吾抱濟世之才,不遇明主,而展其大志,又臨老為人媵,比于仆妾,辱莫大焉!”行至中途而逃。將適宋,道阻,乃適楚。及宛城,宛之野人出獵,疑為奸細,執而縛之。奚曰:“我虞人也,因國亡逃難至此。”野人問:“何能?”奚曰:“善飼牛。”野人釋其縛,使之喂牛,牛日肥澤。野人大悅,聞于楚王。楚王召奚問曰:“飼牛有道乎?”奚對曰:“時其食,恤其力,心與牛而為一。”楚王曰:“善哉,子之言!非獨牛也,可通于馬。”乃使為圉人,牧馬于南海。
百里奚的選擇性失誤有三次。一次發生在齊國公孫無知弒殺國君襄公自立為國君之時。家境貧寒難以生計的百里奚看到公孫無知懸榜招賢的文告后,怦然心動,想前去應召。百里奚此舉顯然屬于典型的饑不擇食之舉,經過蹇叔的理性分析勸阻后,百里奚方才明白事不可為而終止。
另一次是可否接受周王子頹的邀請做人家的家臣。其時,百里奚主動前往王子頹府上毛遂自薦,王子頹因看上了百里奚善于飼牛的一技之長,而表示愿意把他留下來做家臣。百里奚喜出望外,便打算留下來。蹇叔為此而親自來到王子頹府上觀察,認為“頹志大而才疏,其所與皆讒諂之人,必有覬覦非望之事,吾立見其敗也。不如去之”,百里奚這才下決心離開了王子頹。“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如果沒有蹇叔相勸,百里奚極有可能留在王子頹府上優哉游哉終老一生。那么,王子頹府上多了一名能干的家臣,春秋年間秦國的政治大舞臺上則會失去一位不可或缺的名相。
上述兩次選擇性失誤均未形成事實,而第三次選擇性失誤卻讓百里奚做了虞國的亡國之大夫。通過宮之奇的引薦,百里奚被虞公拜為中大夫。蹇叔通過觀察,認為虞公“見小而自用,亦非可與有為之主”,而百里奚卻深怕錯失了這次機會,“弟久貧困,譬之魚在陸地,急欲得勺水自濡矣!”于是,百里奚沒有聽從蹇叔的勸告,留下來做了虞國的中大夫,結果在晉國假途滅虢之后,虞國隨之滅亡,百里奚被迫做了亡國之大夫。“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因為自己的一次選擇性失誤,百里奚吃盡了苦頭,先是追隨虞公到晉國,因不肯靦顏事敵而被分配給許配于秦穆公的伯姬做晉媵陪嫁之人(媵臣),赴秦途中,百里奚選擇了逃亡,輾轉流落到楚國,在南海做了楚王的牧馬人。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大概連百里奚自己也沒有想到,在他走投無路淪落為天涯牧馬人之際,命運之神卻向他遞來了橄欖枝。胸懷大志、求賢若渴的秦穆公采納大夫公孫枝的建議,巧妙地用五張黑色公羊皮的價格,便將百里奚從楚國贖買過來,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百里奚又馬上將蹇叔舉薦給了秦穆公,二人一并得到了秦穆公的重用。在百里奚、蹇叔和秦穆公的共同努力下,一向被人漠視的秦國開始擺脫積弱積貧而廁身于春秋列國之間,描繪出了春秋時期最為波瀾壯闊的畫卷。唐代詩人李白曾在《相和歌辭·鞠歌行》中動情地歌詠秦穆公和百里奚的這段傳奇故事:“秦穆五羊皮,買死百里奚。”
回望古人百里奚和蹇叔,思考他們的人生選擇,有個至為緊要的情節不能忽略:百里奚家境極度貧寒而蹇叔家境殷實。家境貧寒到了連夫人都無力養活的地步的百里奚,因為必須直面生活的熬煎而不得不做出等而下之的選擇,乃至不得不降身屈志為五斗米折腰;蹇叔因沒有百里奚的那些來自基本生活方面的負擔,故而可以在任何時候都保持理性和清醒,而無需降格以求。
上一篇:文武之道 今夜盡矣——蕭繹和朱由檢
下一篇:故人何必過謙——范睢和須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