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該做的事,說該說的話
做該做的事,說該說的話
韓非子曾經講過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次,韓昭侯和朋友在家里喝酒,喝得有點多,朋友一走,他就坐在椅子上不知不覺地睡著了。韓昭侯身邊有一個專門為他管帽子的人,還有一個為他管衣服的人。為他管帽子的人看見他衣服單薄,怕他受寒,于是,就輕手輕腳地幫他披上了斗篷。韓昭侯醒來時,發現身上披了斗篷,高興地問道:“是誰給我披的衣服?”侍衛答道:“管帽子的。”韓昭侯聽后,立刻變了臉色,下令衛士把管帽子的人和管衣服的人一起抓起來關押到了牢房里。
有人對韓昭侯的做法表示很費解,韓非子十分理解,解釋說:“這管衣服的該做的事情就是管衣服,他沒做好,自然要受罰,管帽子的該做的事情就是管帽子,他卻去管衣服的事情,豈止該罰,簡直該殺。”
韓非子這個例子體現的是法家的權術思想,盡管有些過于極端了,但也說明了一定的問題:一個人應該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做該做的事,不要無意或者刻意地去做些不該自己來做的事情,否則,輕則自討苦吃,重則自取禍患。
一只貓愛上了自己的主人,便請求愛神把自己變成一個女孩。愛神同意了它的請求,將貓變成了一位美麗的少女。主人與之一見鐘情,愛上了她。后來,他們便結婚了。
一天,愛神想看看貓變成人后,是否也把習慣改變了。于是,愛神趁他們休息時,在臥室里放了一只老鼠。沒想到少女一見到老鼠,就完全忘了自己現在的身份,她立即跳下床,去追趕老鼠,并想把它吃掉。
愛神見后,很是失望,便將她重新變回一只貓。
“為什么?”那只貓被變回原形,十分不滿地問。
“做人最重要的是守本分,而你卻忘了做人的本分。所以,你只能永遠做一只貓。”
講厚道的人一般十分本分。本分做人的另一個要求是,不該說的話也別說。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本分做人,就是做該做的事情,同時,說該說的話。
徐世勣是唐朝的開國功臣,參加過瓦崗軍,失敗后投奔唐軍,任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因為開國后他被賜姓為李,同時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而改單名勣。
李勣為人處世十分地謹慎。曾有一次,李治向大臣們征求意見,想要廢掉王皇后另立武則天為后。這件事遭到了一些重臣的反對,尚書右仆射褚遂良說:“王皇后是先帝為陛下娶的,在臨終之前,先帝還拉住陛下的手把王皇后托付給了我們了。陛下聽到過這話,至今如在耳畔,王皇后并沒有什么過錯,怎么能輕易將她廢除呢?陛下如果一定要廢除皇后,那也輪不到武氏,武氏曾經跟隨過先帝。這是眾所周知的。”
高宗沒辦法,又來征詢李勣的看法。李勣卻想,自己只是一個外臣,怎么可以干預皇帝的家事?弄不好招來殺身之禍,廢立皇后成功與否,都與性命有關。同意廢除王皇后,要是不成功,就將得罪王皇后;不同意廢除王皇后,如果武氏被選中,那就更沒他好果子吃。
李勣左思右想,怎么想怎么都覺得這個問題不是他能夠隨便插嘴的,只好含糊其辭地對高宗說:“這是陛下的家事,有什么必要問外人呢?”
高宗聽了這話便下定決心,將褚遂良降職為潭州都督,馬上廢除王皇后和肖淑妃,將武則天立為了皇后。
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后,立即動手打擊不同意擁立她為皇后的大臣,相繼誅殺、貶謫了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等一批人。李勣卻因為當時沒說話而避免了禍及自身,并且受到重用,負責審理長孫無忌等人的案子。
李勣不該說的話不說,才沒有因越權說話的行為給自己招惹不必要的麻煩,
人必須要意識到這一點,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說自己該說的話就夠了,說得太多,做得太多,有時不一定是好事。
上一篇:做真實的人,又何懼別人加難于己
下一篇:刀尖血,不可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