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攬功,因為功勞推不掉
不必攬功,因為功勞推不掉
孔子很欣賞一個叫孟子反的人,夸他從來都不夸耀自己的功勞,有一次打了敗仗要撤退,他親自殿后,掩護大部隊,一直撤到城門下面。別人都特別佩服他的勇氣,他這時候卻一拍馬屁股跑到了隊伍前面,說:“哪里是我膽子大,敢親自殿后?實在是我這匹馬跑得慢??!”
按理說,如果從“謙虛”的角度上來講,這個孟子反做得有點過頭了,即便是低調,也沒孟子反這種低調法,完全不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但是仔細想想,我們才能看到孟子反所展現出來的,并不是謙虛,而是極為高明的智慧:不攬功。
古代的朝廷就是一個大職場,而且比現在的職場兇險百倍——那時候的老板,是要砍員工腦袋的。在無數顆腦袋落地之后,痛定思痛,官員們得出了一個結論:“功高蓋主要不得?!辈⑶遗e一反三,不光不能攬功,而且要把功勞讓給老板。
西晉名將王濬于公元280年巧用火燒鐵索之計,滅掉了東吳,三國分裂的局面至此方告結束,國家又重新歸于統一,王濬的歷史功勛是不可埋沒的。豈料王濬克敵制勝之日,竟是受讒言遭誣陷之時,安東將軍王渾以不服從指揮為由,要求將他交司法部門論罪,又誣陷王濬攻入建康之后,大量搶劫吳宮的珍寶。
這不能不令功勛卓著的王濬感到畏懼。當年消滅蜀國,收降后主劉禪的大功臣鄧艾,就是在獲勝之日被讒言構陷而死,他害怕重蹈鄧艾的覆轍,便一再上書,陳述戰場的實際狀況,辯白自己的無辜,晉武帝司馬炎倒是沒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眾議,對他論功行賞。
可王濬每當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豪強大臣所壓制,一再被彈劾,便憤憤不平,每次晉見皇帝,都一再陳述自己伐吳之戰中的種種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情,說到激動之處,也不向皇帝辭別,便憤憤離開朝廷。他的親戚范通對他說:“足下的功勞可謂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盡善盡美!”
王濬問:“這話什么意思?”范通說:“當足下凱旋之日,應當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吳之事,如果有人問起來,你就說:‘是皇上的圣明,諸位將帥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勞可夸的!’這樣,王渾能不慚愧嗎?”王濬按照他的話去做了,讒言果然不止自息。
立了功,其實是很危險的事情。一個“居功自傲”的罪名就能把人給滅了,還不提那些羨慕嫉妒恨的同事。若是不了解這種孤立無援的后果是不能自保的。把功勞讓給上司,是明智的捧場,穩妥的自保。
因為大多數上司是聞功則喜,在評功論賞時,上司總是喜歡沖在前面。而犯了錯誤或有了過失,許多上司都有后退的心理。這個道理古今一般,因為是人的本性。
所以,在工作中,假如我們努力完成了一項對公司非常有利的業務,照理說應該受到公司的嘉獎和上司的表揚,在眾人面前也能露臉,但是如果能夠將功勞讓給上司,那將是另一番情景。能得的嘉獎一點都不會少,還能得到上司的青睞,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當代社會已經沒有了古代朝廷的殘酷,上級和下屬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也相對更平等了。這當然不是說我們可以大膽攬功了,而是說,如果我們也成了手下管著幾號人的主管,那么作為上級,下屬可以主動把功勞讓給我們,但上級卻不應該主動去搶下級的功勞。
某公司的營銷主管李衛很民主,常會聽取下屬的意見:“這看法不錯,你將它寫下來,這星期內提出來給我。”下屬們聽了這話會很高興,踴躍地做各種企劃,大家爭著提供意見,當然,其中的大部分也都為李衛所采用了。然而,每一次發表考績,這一切卻都歸功于李衛一人。一年后,李衛就完全為下屬所討厭了。
李衛感到很迷惑,不了解下屬討厭他的原因,心想:“是他們的構想枯竭了嗎?那么再換些新人進來吧!”于是和其他部門交涉,調換了幾個新人。
一進來,李衛就向他們提出一個要求:“我們營銷部,傳統上是要發揮分工合作的精神,希望大家能夠同心協力,提高營銷部的業績?!比欢?,并無人加以理會,他們心想:“營銷部的功績,最后都歸于你一個人,你老是搶別人的功勞,一個人討好上司?!?/p>
將自己部門內的成績完全歸功于自己,是作為一個領導者很容易犯的毛病。任何工作,絕不可能始終靠一個人去完成,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協助,你也要表現由衷的感激,絕不可抹殺下屬的努力。作為一個領導者,這是絕對要牢記的。
一個讓下屬放心追隨的領導者既不會獨占功勞,也不會諉過于下屬,他們在下屬的心里就像一棵可以乘涼的大樹,是他們真正可以依靠的靠山。
總之,功勞這東西是虛的,你攬或者不攬,它都在那里,即使你推掉了功勞,絕口不提自己的貢獻,人們也是看在眼里的。不攬功,非但收獲了功勞,而且收獲了別人的尊重、上司的青睞,何樂而不為呢?
上一篇:“愚”比“智”更難得
下一篇:不要吝嗇一句“謝謝”